本報訊 昨日,記者在重慶市高交會組委會了解到:由我市市民個人自行研發的專利——“無水無污染制漿造紙新技術”將隨重慶發明協會參加第六屆重慶高交會。
據介紹,傳統的造紙業每年用于治污的運行費用和硬件設施投入達數百億元之多,且效果不理想,其中廢水排放量占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10-12%,排放污水中化學耗氧量約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40-45%。這項由梁平縣邱圣淵發明的無水無污染造紙術一舉解決了現有化學制漿的污染問題。他采用干法連續膨爆工藝制得干的本色漿供現有方法生產本色紙,制漿過程不用水、毒化工原料,不產生廢液,不需洗漿即可供造紙。
該技術也稱半干法造紙,它改變了從造紙術發明至今使用的過濾、壓榨法形成紙胎的方法,采用將原料加工成“纖維泥”,再用擠出、壓延法形成紙胎的原理造紙,在制造過程中徹底消除污染,提高生產流程應變能力,工藝的創新,大大簡化了生產流程,亦可降低水、電、煤、化工原料、人力等的消耗。
據有關人士計算,采用該技術的造紙企業若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每年就可減少廢水排放十多億噸、排渣上千萬噸、化學物質排放數百萬噸,節水十多億噸,節約木材近百萬立方米,節省治污運行費和治污設施投資數百億元。還能解決缺水地區造紙的不便。
據悉,有關人士對這項技術給予高度評價,由于該技術節能、降耗,已被國家專利局授予發明專利權。目前該制漿技術已完成中試生產,無水(半干法)造紙已完成實驗階段。(記者 趙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