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消息:造紙業排放的大量廢水中,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最重要指標COD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1/3以上!相當多的造紙企業“制造出白紙卻染黑了河水”——造紙廢水污染代價高昂 如何突破“白紙黑水”困局

制造出白紙卻染黑了河水
“只要是污染嚴重一些的河流,十有八九都有造紙廢水排進來!”當記者最近在淮河流域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負責人紛紛聲討一些中小造紙廠的嚴重污染。
造紙業造成的結構性污染被認為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實,造紙廢水污染不僅僅存在于淮河。在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中,造紙企業的“貢獻”都不小。
“白紙黑水”:高昂的生態代價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今天,紙及紙板的消費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最近幾年,我國的紙和紙板產量增長迅速,2003年紙及紙板產量4300萬噸,消費量4806萬噸,均居世界第二位。

造紙業造成的水資源浪費現象也很嚴重
然而,我國的造紙業在造出紙張、傳承文明的同時,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也構成了嚴峻挑戰。目前,除西藏外,我國其他省、市、自治區都有造紙企業,總數達350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造紙企業。由于原料結構不合理、科技水平較低、污水處理設備不到位,不少造紙企業既是當地的利稅大戶,也是污染大戶。
據統計,目前我國造紙業排放廢水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5%左右;COD(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學耗氧量)排放占全國工業COD排放總量的1/3以上。
造紙業造成的水資源浪費現象也很嚴重。目前,我國每生產一噸紙,平均耗水量高達100噸,是世界先進水平的3倍以上。
“制造出白紙卻染黑了河水,”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李忠正教授說,“我們為紙業龐大的生產能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態代價,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目前我國紙及紙板的人均年消費量為37公斤,低于世界人均消費56公斤的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人均消費量250公斤更是相差甚遠。據預測,2005年我國紙及紙板消費量約5000萬噸,2010年將達7000萬噸。巨大的市場空間使這位環保專家憂心忡忡,“造紙企業如果不走出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是遍地開花粗放發展,將進一步突破環境容量,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
綠色造紙:與環境友好發展
“在科學發展、人與自然協調成為時代強音的今天,解決污染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我國造紙業生死攸關的‘第一要務’!”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李文華強調。
最近,國家環?偩止剂巳珖着4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我國目前最大的造紙企業———金東紙業名列其中。環保專家認為,綠色造紙的“金東模式”對我國造紙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草漿生產是主要的污染源
位于江蘇鎮江的金東紙業,是一個花園式工廠。這是金光集團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APP)在中國的12家造紙企業之一,作為世界單廠規模最大的銅版紙生產廠,目前年產能超過100萬噸。
在廠區內日處理能力達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旁,記者看到了一個綠樹青草環繞的池塘,數百條錦鯉悠游其中。吳省芳總經理介紹說,池塘里的水都是經過生物法處理后的廢水,低于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用廢水養魚不僅是一道景觀,也是一種生物監測手段,以確保廢水全部達標排放。治理后的廢水不僅用于養魚,每天還有3000噸用在道路清潔、綠化灌溉、廠區抑塵等方面。
吳省芳告訴記者,金東紙業的紙機采用白水全封閉循環,每噸紙耗水現在已經降到10噸,只有國家標準的1/6,大大減少了水資源消耗及廢水排放量。
建廠7年來,金東紙業共投入9億元用于環保設施工程。自備熱電站二氧化硫的脫除率達90%以上;鍋爐煙塵去除率在99%以上;鍋爐產生的粉煤灰也變廢為寶,用于水泥制造、混凝土砌塊生產等;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經脫水后放入鍋爐和煤一起燃燒,既充分利用了污泥中的纖維等有機物熱值,又減少了固體廢棄物的產生。
“金東紙業成為造紙業第一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這說明黑水并不一定和白紙相伴而生,造紙企業也絕不是污染大戶的同義詞,”國家環?偩钟嘘P負責人認為,“造紙業完全能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由草到木:治污從源頭開始
在業內專家看來,加速造紙原料由“草”到“木”的轉變,減少污水排放和水資源消耗,是“金東模式”給造紙業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啟示。
長期以來,由于森林資源短缺、草類資源豐富,我國造紙業選擇了一條以草漿造紙為主的發展道路。規模的限制以及治污技術不過關,導致水資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污染治理水平較低。國際上化學木漿生產,噸漿耗水30噸以下、COD排放量30—50公斤;我國化學草漿生產,噸漿耗水高達200噸、COD排放量達1350公斤左右。我國草漿生產COD排放量占整個造紙業排放總量的60%左右,是主要的污染源。
目前我國造紙原料中木漿比例約20%,而國外造紙業發達國家木漿比重高達60%以上。木漿比重太低嚴重限制了我國造紙工業向規模大型化、技術裝備現代化、生產清潔化的方向發展。
金光集團APP中國林漿事業部副總經理邱俊德認為,原料結構不僅影響紙產品的品種、檔次和質量,還影響著企業的建設規模、裝備水平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因此,APP選擇了“林紙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把植樹造林作為“第一車間”,在華的5家造林企業自1994年至今,已在廣西、廣東、海南等地造林近200萬畝,并全部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認證。
林紙一體化是國際造紙業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實際上,我國20年前就提出要開展這一工作,但進展一直緩慢。作為林紙一體化的最早倡導者之一,李忠正教授認為,最近幾年,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旨在打破過去林紙分離的傳統管理模式、鼓勵造紙企業營造造紙林基地的林紙一體化推進速度明顯加快,今年國務院還批準實施了《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這對造紙業從傳統到現代的躍升“非常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