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以“貿易、旅游、投資”為主題的“印度尼西亞展覽會”上,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主席陳江和再次引起媒體的關注,陳江和率金鷹集團麾下的亞太資源集團、亞洲種植、賽得利國際、太平洋油氣公司四大集團在展會上格外引人注目,他同時宣布,未來5至10年,金鷹集團將在中國計劃投資60億美元,以拓展金鷹集團在中國的市場。
金鷹集團最初從事為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服務的建筑工程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后來拓展到以資源為基礎的多種產業,經營制漿廠和造紙廠、粘膠纖維和其他特種纖維廠、發電廠、化工廠及煤礦,成為亞太地區一家多元化綜合性工業集團。
與很多早先進入中國的華商相比,1994年才進入中國的陳江和算是“后來者”。但10年間金鷹集團在中國的投資涉及多個領域,僅在廣東一個造紙廠的投資項目就達20億美元。他說:“我做事喜歡按部就班,分輕重緩急,早期先在東南亞打好基礎,包括技術、人力等方面做好準備,同時研究中國市場,什么樣的行業有競爭力,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條件成熟,才采取行動。”
研究中國市場多年后,陳江和得出了結論:中國不僅需要人才和技術,同時也需要很多自然資源,而長期從事資源生產和經營的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利用東南亞豐富的天然資源來中國加工,建立世界性的有競爭力的基地,生產的產品不但可以供應中國,還可以出口世界各地,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進可攻,退可守!
目前,他在廣東、山東、江西、江蘇等地都有投資。在談到關于投資地域的選擇標準時,他說:“一般會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交通,二是市場。海外資源拿到中國來主要靠運輸,尤其需要有港口,工廠如果建立在交通不便之處,將來的競爭力肯定會受制約。”他的工廠在中國幾乎無一例外選擇了靠近港口的交通便利之地。
但他透露,將來金鷹集團在中國的投資會向腹地延伸,如華中、西部、東北都是他考慮的地方。在他未來5-7年的計劃中,金鷹在中國的投資要超過60億美元,與其在東南亞的投資規模相仿,也就是說要在中國再造一個“金鷹王國”。
陳江和有一個著名的“三個有利”理念:利民、利國、利業。“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長久生存,也才有利可賺!齻有利’,可以說是商戰求勝的法寶。”在談到“利民”時,陳江和認為,開展任何事業,要先對當地人民有利,要對國家有利,然后才會對自身企業有利。
金鷹集團管理和經營著為數眾多的森林和農業資源,在談到如何兼顧發展和環保,實現可持續發展問題時陳江和說:“環保不是費用,而是一種投資,是可以有收益的!睋ぃ瘊椉瘓F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陳江和在印尼建一體化紙漿廠時采用了三臺世界上最大的余熱回收鍋爐,每一臺投資2.5億美元,以木材廢料和廢棄黑液作為發電燃料。工廠發電不僅可以自給自足,多余的電量還可以供給附近城鎮。
陳江和及其所領導的金鷹國際集團,十分關注教育事業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除了在印尼和新加坡捐贈公益項目外,從1993年至今,僅在中國文教事業捐助就達3000余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設立蘇州大學金榮生命科學基礎實驗室和陳金榮生命科學青年英才獎勵基金,捐建福建莆田學院綜合樓及濠浦小學教學樓、莆田第一醫院門診樓及外科醫技大樓,捐建井岡山文化廣場,資助高校學者出國培訓,等等。2003年4月為支持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他捐贈300萬美元建設奧運場館。
2003年5月,為支持抗擊“非典”,他向中國衛生部、江蘇省、廣東省累計捐贈人民幣3000萬元,是海外僑胞中支持中國抗擊“非典”捐贈最多的一位。2003年9月,新任中國華僑經濟文化基金會名譽理事長的陳江和又在基金會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專項基金,同時又捐贈100萬元人民幣用來支持中國僑聯開展的“僑心工程”。陳江和目前在中國累計捐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
陳江和說:“一個人成功需要一定的機遇。世界上聰明人很多,但是沒有機遇他們也難以成功。所以成功以后,我們應該把一部分錢拿出來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回饋和報答社會。中國現在需要很多人才,需要在教育方面多多投入,我們愿意做這樣的事情。”說到為何捐資北京奧運會,他說:“世界上難得有幾件事能把華人聚集起來,不管他們各自的宗教信仰、政治理念以及地域、民族,奧運會便是其中一個機會,在中國舉辦奧運會更能把全球華人緊密團結起來,中國人應該以此為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