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紙和紙制品消費已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而且我國又是最大的紙漿進口國,紙消費量持續增長。紙業專家郭永新說,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引下,改革傳統的經濟模式,把造紙業建成“綠色產業”,對于中國紙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郭永新說,造紙工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而造紙產生的廢物對環境污染,已成為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經過長達幾十年的“草木之爭”后,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才最終確立了“木材為主”的路線。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實際情況則是,中國木材資源嚴重匱乏,所以以草漿纖維原料制漿造紙的各類造紙企業仍然占行業內企業總量的65%以上。這種情況特別存在于許多規模小的鄉鎮企業中。
據權威統計,中國年產萬噸以下的小造紙廠有5000家以上。而它們又普遍采用草漿為主要原料,存在著生產工藝落后,技術裝備水平低,能耗、水耗偏高,產品質量差,污染嚴重等問題。 近年來,中國造紙工業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人均消費更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消費水平。
2003年,中國紙業的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于美國。2000年—2003年,中國木漿進口量以每年22%的幅度增長,居世界第一位。
紙的消費水平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根據中國造紙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造紙工業中木漿原料的自給率將從現階段的5%至6%提高到20%,而發達國家保持在90%。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和模式發展下去的話,中國的造紙工業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面臨資源枯竭的尷尬局面。因此,造紙業正處于由傳統的粗放型工業向現代化工業轉變的重要轉型期。而走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工業的循環經濟道路,就成為毋庸置疑的選擇。
郭永新說,減量、再用、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就造紙工業而言,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發展,是我們必須借鑒的先進經驗。可以說,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革命”的時代來臨了,“綠色經濟”也呼之欲出。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與循環經濟的內涵是統一的。
當然,循環經濟不可能天生,必須靠各方面政策強有力地推動。中央在2003年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后提出科學發展觀,倡導用綠色GDP來衡量發展。
就造紙工業而言,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發展,是我們必須借鑒的先進經驗。即在市場機制的促使下,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業負擔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的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生產格局,促進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
郭永新說,林漿紙一體化不僅符合中國林業發展的需要,更符合中國造紙業發展的戰略需要。發展循環經濟是中國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其實質就是綠色經濟。
在這方面,金光集團(APP)中國公司的實踐,引起了廣泛關注。2004年4月30日,該公司旗下的金東紙業被國家環?偩质谟琛皣沂着h境友好企業”;6月10日,中國首屆“工業與環境高峰論壇”上,APP的林漿紙一體化和環保實踐被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討。APP作為“綠色企業”的根本方式是通過管理手段和先進科技實現環保與經濟雙贏,從而達到良性循環。2003年,APP中國公司實現利潤約1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超過7億元。
從宏觀角度來講,必須對資源利用和管理方式作出重要調整,進一步實現中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循環經濟還要求企業具有環境成本意識。環境是一種資源,應是有價值的。環境成本內在化是當今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這種消費環境的變化,已經使企業成本擴展到包括生產與發展在內的全部社會成本。
以APP為例,其清潔生產方面達到了“無污染造紙”的程度,而且水耗僅為國家標準的1/6,實現了清潔生產。同時,金光集團整合林業與造紙業,以人造速生林作為漿紙生產的可再生資源,在企業內部實現縱向的上下游產業一體化,將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整合成一條跨行業的經濟循環發展鏈。在這一經濟循環模式中,原本需要投入的環保(造林)成本轉化為利潤的組成部分,而漿紙生產的利潤則為擴大造林投資提供了可能。
目前,APP在中國內地擁有13家全資或控股的漿紙企業,年漿紙加工生產能力為250余萬噸。與之配套,APP建立了20余家林場,造林面積已達220余萬畝,為APP的漿、紙生產提供了可持續獲取的資源?梢哉f,良好的管理與生產高效率,使金光集團真正做到了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經濟利益“三贏”。 (消費日報 記者黃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