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是江西第一大河流,自南向北流貫全省。然而,今年4月至5月,記者隨省人大環資委組織的“環保贛江行”檢查組,先后來到贛江流域的泰和、永豐、萬載等縣,發現因一些造紙廠非法排污,使得這條江西人的“母親河”受到嚴重污染,曾經清澈的江水日漸渾濁……3個多月過去了,這些企業還在非法排污嗎?其整改情況如何?8月31日至9月3日,記者隨省人大環資委“環保贛江行”跟蹤督察組再次來到泰和、永豐、萬載等地進行回訪。
萬載:“小造紙”全部取締
小造紙、小化肥等“十五小”企業,早在1996年國家就已明令取締。記者5月隨“環保贛江行”檢查組在萬載縣發現,這里仍有一些非法“小造紙”企業或明關暗開,或半開半關,或死灰復燃。這些“小造紙”企業排放的污水,給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化學制漿造紙廢水的特點是顏色深、泡沫多、污染物濃度高,對健康危害大。萬載雙橋造紙廠就是一家化學制漿“小造紙”企業,該廠的造紙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5月中旬,“環保贛江行”檢查組來到這里時,發現村里的飲用水及農田用水已遭到污染,村民們不得不湊錢另搞了個引水工程,舍近求遠從山溝里取水用。8月31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廠的生產設備已被拆除,鍋爐房也沒有使用,造紙浸泡池內的遺留生產原料已發霉,顯然已很久沒有生產。在造紙廠附近的打谷場,當地村民高興地對記者說:“自從‘環保贛江行’檢查組來過后,廠里就再也沒有生產過,我們再也不用忍受噪音、廢氣、污水的折磨了。”
赤興鄉皂下村的一家化學制漿小造紙廠,處于錦江河源頭的深山中,可謂“一個造紙廠,污染一條河”。8月31日,檢查組發現該廠也已被關閉。
據悉,根據“環保贛江行”檢查組的建議,萬載縣政府召開了小造紙廠集中整治專題會議,決定對全縣制漿小紙廠全部予以關閉。到5月底,全縣11家“小造紙”企業已全部被斷電、停水和拆除設備。
永豐:治污設施開始運轉
利用廢紙為原料造紙的企業,雖不屬于“十五小”企業,但我國《水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了環!叭瑫r”制度,即建設項目中的防治水污染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廢水處理設施不達標的建設項目不準投產。然而今年4至5月,“環保贛江行”檢查組所到的利用廢紙為原料造紙的企業,均未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就已開工,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贛江及支流。
在永豐縣恩江鎮嶺上村,永豐縣工業園的6家廢紙造紙企業排放的污水曾直接影響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村民們的飲用水受到影響,多條耕牛因飲用了污水而死亡,村里的農田排灌站為避開排污口已兩次重建。9月1日,檢查組來到這里時,發現了可喜的變化。
在泰豐紙業公司,記者看到,新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輻流式沉淀池已投入使用,經過處理后的水不再是渾濁不堪,而是呈現較清的綠色。該廠負責人孫勝根說:“自從4月省人大‘環保贛江行’檢查組來過后,我們投入70多萬元,于7月建成了這套污水處理設施,可日處理廢水35至40萬噸,目前設備正在試運行,等待環保部門驗收。”他表示,雖然治污設施運轉每天要花費2000元,但是保護了環境,也不用再非法生產,心里感到踏實。在永豐紙業公司,輻流式沉淀池也正在運轉。
據悉,永豐縣工業園的6家造紙企業目前已有4家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
泰和:治污設施尚在建
在泰和縣沿溪紙業城有8家造紙廠,9月1日,記者在此看到的是與4月來時同樣的一幕:造紙廠機器轟鳴,散發著刺鼻臭味的造紙污水順著最寬達1米的水溝蜿蜒前行。在贛江邊的排水口,大股大股的污水正奔涌而出,源源不斷排向贛江。不同的是,曾掛在多家違法排污企業門口、由當地政府頒發的“外資企業特殊保護單位”銅牌已不見蹤影。
在紙業城內,還新建了一座撈漿場,幾位工人正在撈漿。隨行的省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撈漿是用斜網處理設備截留廢水中的紙渣,減少廢水中的懸浮物。這只是簡單的污水處理措施,重要的是正在贛江邊建設的兩個輻流式沉淀池。與永豐縣各廠分別建污水處理設施不同的是,泰和縣采用了集中治理的手段,即由政府牽頭為多家企業建一個污染治理設施。目前兩個輻流式沉淀池正在施工,預計工程可于9月20日完工,屆時可日處理6萬噸廢水。
保護“母親河”任重道遠
此次“環保贛江行”回訪活動,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一批“小造紙”被關閉,一些企業建了污水處理設施。然而,許多的擔憂仍然令人心頭沉重。
赤興鄉角山村煙花鞭炮用紙廠,是利用廢紙造紙,不屬于國家明令取締的“小造紙”企業,但該廠沒有污水治理設施,屬于非法生產,環保部門已責令其停產整頓,不達標排放不得再生產。但8月30日,檢察組來到赤興鄉角山村煙花鞭炮用紙廠該廠時,廠內機聲隆隆,暗紅色的污水正排向清澈的小河中。發現檢查組到來,該廠慌忙關機,老板承認是在偷偷生產。
在泰和縣沿溪紙業城,村民們抱怨治污設施建設進度太慢,使得他們仍在受污水之害。在永豐縣恩江鎮嶺上村,村民們指出,還有2家企業沒有上治污設施,有治污設施的企業也不知道能否堅持使用。
省人大環資委負責人指出,“環保贛江行”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任重道遠。贛江是江西人的“母親河”,如果聽任贛江及其支流污染,江西人將何以為生?當地政府必須進一步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重視環保問題,因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不只是一句口號,它需要我們實實在在的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