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秋節臨近,人們會發現,近年月餅持續“發!,如今已達到“虛胖”的程度。
月餅作為一件商品,其核心部分和外延部分都在不斷地被擴大。除傳統的五仁、百果等外,在月餅柜臺上不乏海鮮類、茶葉類、五谷類、保健類的餡料。而制作工藝也在不斷提高,一月餅店經理表示:產品提高工藝后,將使月餅更軟,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月餅外包裝也已遠遠超越了保護月餅的功能,而更多地變成了一種市場競爭手段。精美的月餅禮盒已經展示出“貴賓”姿態,有的伴以名酒、名茶、珍藏古錢幣以及各種高檔飾品,有的包裝極盡奢靡之風,“核”與“殼”二八開的“畸形”月餅比比皆是。
國家消保委多次明確指出,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和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的30%,就可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我國部分地區相關部門也醞釀制定測定過度包裝標準,如包裝容器內其空位不得超過容器體積的20%;包裝容器內商品與商品的間隙應在1厘米以下;商品包裝容器內壁的間隙應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裝成本應在產品總成本的15%以下等。一旦限制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法規出臺,那些月餅生產技能低下、只憑金玉其外包裝的企業將被套上“緊箍咒”,迫使其將競爭注意力集中到口味、營養、工藝等方面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