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赴渤海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沿海的沾化縣有適合蘆葦生長的鹽堿荒地130萬畝,每年野生蘆葦產量可達23萬噸。沾化縣的齊明造紙廠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實踐,找出了一條用造紙廢水營造蘆葦濕地的新路子,他們對鹽堿地進行改造種植蘆葦,然后把造紙廢水灌進鹽堿地,形成蘆葦濕地,既解決了造紙廢水的處理問題,又利用了當地的鹽堿地和蘆葦資源,回灌到蘆葦地的廢水經過循環處理又回到造紙生產車間。該廠每生產1噸紙只補充10噸新鮮水,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經濟效益非常明顯。
據專家估計,130萬畝鹽堿地種植蘆葦后每年可收獲100萬噸蘆葦。在現場,我們看到已形成5000畝的蘆葦濕地,有不少水鳥前來棲息筑巢。濱州市準備積極推廣利用鹽堿地進行污水生物處理的做法,把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都收集起來灌溉,實現鹽堿地的資源化利用,稱其為蘆葦濕地生態工程。
漳衛新河、子牙新河、滄浪渠等河流,長期以來承接了來自上游的大量污水流入渤海,不僅沿河下游兩岸人民群眾深受污染之苦,而且沿海漁民的海水養殖、曬鹽等都因此遭受重大經濟損失,但又因種種原因污染仍居高不下,成為環境治理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據專家介紹,美國曾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就積極利用草木過水帶,來吸收水中的氮和磷,在沿河兩岸10~15米處栽種多種樹木、灌木和草,阻擋和吸收水體中的氮和磷,最高吸收其中的50%,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的侵害。沾化造紙廠利用廢水澆灌蘆葦地進行廢水生物凈化的辦法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積極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不失為解決污水河流造成污染的一個積極措施,在環渤海那些長年流淌污水的兩岸,發動群眾廣種蘆葦,采取生物治理的辦法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減少水體中的各類污染物,也就減輕了對渤海水質的污染,同時種植蘆葦也有了經濟效益,豈不是兩全其美? (記者 郭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