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總量和銷售規模均低于廣東、江蘇,居全國第三位。但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工業利稅卻超過粵、蘇兩省,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首。為何會出現這種反差?山東何以實現如此高的工業利稅?
一份不對等的“指標清單”
記者從山東省統計局了解到,2003年,山東規模以上工業擁有資產14461億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少1847億元和4664億元;產品銷售收入為14932億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少3087億元和6634億元,資產總量和銷售規模均居全國第三位。但去年同期實現利稅則僅略低于廣東,而高過江蘇。今年上半年,山東工業實現利潤619.91億元,稅金404.14億元,一下躍超廣東而居全國之首。而同期廣東工業的利潤和稅金分別是562.98億元和364.86億元,成為第二名。山東省統計局專家說,一般而言,相同的資產總量和銷售收入與實現利稅之間,一般是正相關關系,也即銷售收入越多,盈利能力和上繳稅金水平也越高。山東與廣東、江蘇兩個經濟強省相比,出現的這種工業經濟指標不對等的清單,是比較少見的。
“大優勢”使山東工業勝出
山東省統計局工交處處長譚杰認為,山東工業在與地處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廣東、江蘇競爭中勝出,主要靠四大優勢:
一是雄厚的基礎工業支撐有力。
在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山東煤炭、石油、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得天獨厚。山東有以勝利油田為依托的全國第二大石油開采基地;以兗州礦業集團為龍頭的魯南煤炭基地;以招遠金礦為中心的萊州灣有色金屬開采冶煉和加工基地;以膠動半島和魯中為輻射帶的非金屬礦開采加工基地。憑借豐富的煤炭資源,山東的發電供電網絡星羅棋布。目前,山東原煤、原油產量和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二位,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水泥產量也居各省市區之首。這些資源優勢,在山東直接化為經濟優勢。2003年,山東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僅占規模以上工業3.8%的資產,就實現利潤160多億元、稅金57億多元,占整個工業利、稅的17.4%和8.4%。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三個行業,去年合計實現利稅221億元,占整個工業利稅的13.8%。這些基礎工業實現的利稅,均比廣東、江蘇高出80億元以上。
二是豐富的農副產品,為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開足了馬力”。
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棉花、油料、畜牧產量穩步增長,為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來源,而通過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又為降低成本費用,增加企業收益創造了條件。2003年,山東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合計實現利稅164億元;紡織業利稅92億元;造紙及紙制品業利稅60億元。上述5個行業實現利稅,合計分別比江蘇、廣東多137億元和156億元。
三是國有控股工業和大型企業是盈利的主力軍。
山東頂天立地的大國企多,一直是山東工業經濟的優勢領域。近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的加大,國有控股企業活力不斷增強。2003年,山東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397億元,稅金364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3.2%和53.1%,利潤、稅金絕對額比江蘇分別多237億元、122億元,比廣東多90億元、48億元。山東省共有大型企業264個,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6%,但利潤、稅金總額高達461億元和3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一半多。
四是產品成本和費用較低,相對提高了工業效益總體水平。
去年,山東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成本、費用合計為13013億元,占銷售收入的87.2%,比江蘇、廣東,分別低2.6和1.9個百分點。山東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銷售成本、費用占本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均比江蘇、廣東低5個百分點以上。這相對提高了山東工業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山東工業另有“隱憂”
山東省統計局的專家分析認為,工業的高利稅對山東來說有喜有憂。比較明顯的是,山東工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盈利的主導產業依然是能源、原材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而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盈利較少。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的利潤、稅金,僅為江蘇的26.8%和41.3%;醫藥工業僅為江蘇的48.4%、56.6%,廣東的74%、78.7%。專家清醒地指出,山東工業更大的隱憂,則體現在職工工資水平偏低、福利費不足和稅務負擔、財務負擔過重:
一、山東工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和福利大大低于江蘇、廣東。
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為595.42萬人,企業應付本年工資為601.14億元。其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比江蘇多26萬人,比廣東少145萬人,但企業去年應付工資比江蘇、廣東分別少117億元和472億元。山東規模以上工業職工,去年人均福利費為1261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少543元和111元。利稅總額,近似體現了生產稅凈額和盈余之和。山東在固定資產折舊方面與江蘇、廣東基本相當,而利稅高出,主要是因為山東工業勞動者報酬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較小,從而增大了利稅的份額。據測算,如果山東規模以上工業職工平均工資達到江蘇的工資水平,需增支勞動者報酬150億元;如果達到廣東的水平,則需增支勞動者報酬261億元。工資和福利是提高職工積極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支出,投入不足,勢必影響企業的凝聚力。同時,職工收入不高,影響消費支出,必然影響全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
二、企業稅務負擔和財務負擔過重。
山東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總量少,成本費用總額較低,但銷售稅金率和財務費用卻大大高于江蘇、廣東。2003年,山東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銷售收入提供稅金4.59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多0.82元、0.99元;財務費用為215億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多15億元、32億元,其中山東利息支出為179億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多11億元、38億元。一些經濟專家說,山東是我國GDP過萬億元的三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但工業職工收入如此偏低,長期下去將會影響消費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因為只有職工收入增加了,消費才能增加,而只有消費拉動了,經濟才能步入真正的良性循環,經濟的再發展才有后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現實中露出的端倪已印證了專家的擔憂。據山東省內媒體報道,上海通用汽車項目落戶煙臺之后,卻在當地招不到高級技工。而濟南市實施的"金藍領工程",意在培訓高層次的技術工人,但報名計劃卻遲遲難以完成。山東要成為制造業強省,今后必須要在職工的技術培訓上下大力氣、舍得花大本錢。(完)
編者的評述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強,機遇挑戰并存。自去年以來,山東省加強宏觀調控,全方位調整工業產業結構,采取科技進步及國有企業脫困等措施,使山東工業生產在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實現了工業利稅全國最高、企業虧損面全國最低的預期目標。今年山東工業利稅高居全國榜首,主要是靠國有大型企業和能源、基礎性企業的貢獻。山東已經形成規模大,抗御風險能力強的“百強”企業,2003年末戶均總資產高達62.9億元,相當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資產700戶的總計;戶均年實現營業收入63.58億元,相當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營業收入689戶的合計。去年,在世界經濟形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出口銷售額仍以32.90%的高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6358億元。
山東工業企業利稅之所以高局榜首,值得我們欣喜和關注的是,山東上半年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勢,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2.9%,沒有因為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而出現明顯波動。今年上半年山東實際利用外資63.7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53.6億美元,同比增長59.9%;外商其他投資5.96億美元,同比增長99.8%;對外借款4.2億美元,同比增長52.8%。據統計,工業依然是外資的主要投向,占全部外商實際投資額的85.3%;半島都市群成為外資進入山東的主要地區,以青島為龍頭的半島8城市實際利用外資49.3億美元,占山東省實際利用外資的82.7%。
在山東工業利稅高居全國榜首的客觀現象下,不容忽視的是,未來的山東能否繼續鞏固并提升其工業在全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山東作為國際工業投資的區位是否最優選擇和山東工業經濟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經濟輻射力、穿透力以及“半島都市群”對周邊地區帶動力。一方面,山東的最大優勢是在山東半島制造業形成了產業集群,在這個地區設廠較易獲得上下游產業和輔助產業的配套與支援以及知識和信息的外溢。全球化的加快有利于山東引進跨國公司,但本土企業的擴張將受到跨國公司競爭的挑戰。培育更多代表山東經濟實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這對于已經擁有百強企業的山東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另一方面,山東工業企業職工收入偏低、高級技工短缺、山東工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盈利的主導產業依然是能源、原材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而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盈利較少。因此,更深層次地看,山東工業更大的隱憂,則體現在工業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偏低、福利費嚴重不足和稅務負擔、財務負擔相對過重上。這就特別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與思考:該如何破解山東與廣東、江蘇兩個經濟強省相比中出現的工業經濟指標不對等之謎? (記者 尹洪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