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申請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的“利用煤工業廢棄物制備超細高嶺土和高檔瓷質磚的產業化技術開發”研究,日前通過了湖北省科技廳的鑒定與驗收。這項研究首創了煤矸石干法插層制備“雙90”超細煅燒高嶺土的新技術工藝。
據介紹,煤系高嶺土是煤矸石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礦產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課題組利用煤系高嶺土作為主要原料,采用干法動態插層技術,實現插層、剝離一體化,簡化工藝流程,提高了剝離效率。采用低溫煅燒,保持了高嶺土的片狀晶形,提高產品活性和產出率。該技術采用吸收塔回收廢氣,無污染排放,還可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環保效益明顯。特別適合于我國北方煤矸石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的地區。
該技術應用領域廣闊,在生產“綠色”輪胎,制備聚丙烯/高嶺土、聚酰胺/高嶺土納米復合材料,與液體聚酰亞胺樹脂復合生產高壓電器、電流變液等新材料應用方面以及涂料、造紙、農業防害增產等領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據悉,該項目已建成年產200噸的中試生產線,在白度、粒度、片度、比表面積等產品質量方面,均優于國家標準。計劃建成年產1500噸的產業化示范基地。
采煤沉降區生態大變樣
一直以來,煤炭生產基地采煤沉降區的生態恢復都是一個各界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北省唐山市南部百余年采煤沉降區生態建設項目榮獲了2004年度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唐山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百余年的開采,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截止到目前,因采煤造成地表下沉總面積達2.08萬公頃,南部采沉區是其中面積較大的區域。幾十年的沉降過程,使這里成了人跡罕至的廢棄地,市區排放的雨水、污水、各種垃圾以及電廠的粉煤灰都集中到這里,破壞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浪費了土地資源,影響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從1996年開始,唐山市用7年時間對南部采煤下沉區實施了生態環境治理,綠化面積達到607公頃,治理水面65公頃,植樹138萬株,修路20公里,昔日的垃圾堆變成了綠色的山丘,沼澤地改造成了大草坪,塌陷坑變成了人工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