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順縣改堯鎮翁貴村,人們還在利用傳統造紙術生產民間祭祀專用白紙。筆者日前探訪了這個小小村落的手工作坊,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手工造紙。

在制作之前,收購來的構皮樹樹皮需要在水中浸泡四十九天
這個規模不大的古法造紙作坊,沒有現代造紙技術、機械和動力,每天有二三十個當地人作業。造紙流程有五個大的作業區,即:樹皮浸泡區、樹皮捶搗區、樹皮蒸煮區、紙張生產區、紙張烘干區,涉及幾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由手工操作,設備極其簡單。

樹皮纖維餅放入水缸后,只需用紗網一蕩,便生成了濕漉漉的紙張
據了解,翁貴村造紙系祖傳,已有十多代人,至于該作坊始建于何年則無人知曉,現在這里已變成一個公共作坊,由幾個當地老板支撐著。在城市人把手工制紙當做一項時尚來消費時,這里生產的白紙因完全沿用原始方法制造,產量不高,用途單一,而村民們一個月工錢僅100元左右,加上現在山里山外喪葬大搞移風易俗,白紙銷售不好,未找到新的出路,這個古法造紙作坊將面臨著存亡的挑戰。

經過二十一天入鍋蒸煮后的樹皮,撕碎后還要用腳踩木槌砸成纖維餅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