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包裝工業的迅猛發展,包裝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統計資料顯示,包裝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僅次于水質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氣污染,已處于第四位。中國每年生產的包裝制品有70%在使用后被丟棄,按1997年中國生產的包裝制品總量18125千噸計算,就有12690千噸的廢棄物產生。為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把“廢棄物資源化”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點,掀起了世界性“資源化革命”的浪潮。包裝的創新也從“綠色革命”轉向包裝資源化的“二次革命”,使包裝廢棄物從焚燒、填埋等單一的行業性處理轉向資源化再利用。
為解決廢棄物污染與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許多國家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模式。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因此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循環經濟倡導的是建立在物質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成一個“資源——產品資源再生”的物質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消費過程基本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化解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是21世紀世界各國環境保護必然的戰略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同時也是保護環境的根本手段。 1、我國包裝廢棄物的現狀及問題
1.1污染嚴重。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包裝業現有2.5萬多家企業,年產值從1980年的72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200億元,每年遞增近20%,但是包裝業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資源。據統計,目前全球來自包裝的廢棄物為2000多億噸,我國為1600萬噸左右,且排放量以每年12%的速度遞增。 1.2 浪費巨大。按目前的回收水平計算,全國一年回收紙箱14萬噸,可節約生產同時紙所用的煤8萬噸、電4900萬度、木漿等23.8噸、燒堿1.1萬噸;一年回收玻璃瓶10億只,可節約生產同時玻璃瓶所需的煤4.9萬噸、電3850萬噸、石英4.9萬噸、純堿1.57萬噸;回收各種鐵桶4000萬只,可節約鋼材4.8萬噸;回收各種麻袋3000只,可節約原麻22.5萬噸,以上幾項的總價值就達數億元。據初步估計,每年全國固體廢棄物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可利用而未利用的廢棄資源價值達300億元。以上海為例,上海市區有260萬戶家庭,假如每家每周平均購物3次,每次廢棄5個塑料袋,一年下來將用去20億個左右。上海每年生產月餅1000盒左右,即使不過度包裝也要消耗掉400-600棵樹徑為10厘米的樹木,更何況過度包裝。我國1995年包裝紙產量1200萬噸,若全部用木材就需要6千萬立方米。 1.3 回收利用率低:1996年包裝物生產量約為1600萬噸:紙835萬噸,年增30%;塑料244萬噸,年增20%;玻璃444萬噸,年增27%;金屬161萬噸,年增12.5%,平均回收率約為45-50%。中國包裝技術協會、中國包墳總公司在“九五”規劃中提出二十世紀末包裝制品總回收率達到43%,其中紙包裝達到40%,塑料包裝達到20%,玻璃包裝達到50%,金屬包裝達到60%的目標尚未達到。 2 包裝廢棄物的主要種類及其環保要求 2.1 包裝廢棄物的主要種類:包裝廢棄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按包裝制品的材質可分為:紙類、塑料、金屬、玻璃、陶瓷、木材及復合材料等。為防止產品損壞,不少產品的包裝中還有大量的緩沖材料和填充料,如發泡塑料、海綿、碎紙等。按包裝品的形態包裝廢棄物則可分為:袋、盒、瓶、罐、桶、箱等。包裝廢棄物大都是可再生的,研究資料表明,1噸廢紙可再生0.8噸新紙、0.83噸紙板,可節約4立方米木材、0.4噸純堿、0.4噸標準煤、電500度、水4700噸;一噸塑料可再生0.75噸柴油或0.6噸無鉛汽油。由此可見,包裝廢棄物幾乎都是可合理利用的再生資源。 2.2 環保對包裝材料的要求:包裝材料要使用綠色環保包裝材料。 2.1.1 紙類:紙包裝薄膜、一次性紙制品容器、利用自然資源開發紙包裝材料或可食性紙制品。 2.2.2 塑料包裝材料:(1)可回收利用:廢聚酯PET包裝回收利用、廢塑料油化技術、廢塑料生產高強度阻燃復合塑料技術、用廢舊塑料生產包膜塑料。(2)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分裂塑料、光降解塑料、生物/光降解塑料。 2.2.3 金屬包裝材料:馬口鐵和鋁(提高材料強度減少基板厚度,減少馬口鐵的鍍錫量,以馬口鐵代替鋁制品,采用電阻焊實現無鉛污染,采用鋁箔代替塑料和紙)。 2.2.4 玻璃包裝材料:輕量化和薄壁化(采用強化工藝以及表面深層強化方法,提高玻璃強度)。 3 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探討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包裝廢棄物的數量驚人地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大規模地建立資源回收系統,必將減少原材料的浪費,減少包裝廢棄物的排放量,運輸量和處理量。這樣既可以保護環境,也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世界各國的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實踐表明,包裝廢棄物資源化潛力巨大。要進行包裝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首先要建立資源化系統。資源化系統是指原材料經加工制成的產品,經人們的消費后成為廢棄物,再引入新的生產消費的循環系統,就整個社會而言,就是“生產-消費-廢棄物-再生產”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生態系統。 多年來廢舊物質回收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許多貢獻,現在中國的再生產業已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回收加工和生產經營體系。包裝廢棄物是保護環境最急需治理的廢棄物,也是固體廢棄物中最具回收價值的資源。 3.1 對包裝廢棄物直接回收循環利用 回收復用是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首選途徑,如果徹底實施可起到浪費少、花費少的效果。一些木制品、紙質制品、鋼材制品、金屬制品和塑料包裝制品等都是可以直接回收復用的。直接回上復用一般是將這些廢棄物返回生產廠家通過簡單處理再用于原產品的包裝使用。如美國暢銷的織物軟化劑Downy就是可重灌包裝的濃縮產品,目前其重灌率已達到40%;Tide牌濃縮洗滌劑的包裝就是含25%-50%回收料的可重灌裝HDPE瓶,這種銷售包裝的再使用值得我國逐步推廣,如目前國內超市銷售的塑料桶裝1.6-2.5公斤精制食品油、洗滌劑等也可采用重灌袋形式。 3.2 通過機械、化學等處理后材料再生利用 3.2.1 木質包裝廢棄物:廢棄的木包裝可以通過機械或化學處理方法制造人造板、木屑板、木質隔音磚、地板、自行潤滑材料、氨基木材等產品。 3.2.2 紙制品包裝廢棄物:紙和紙板纖維不可能無限次數的回收,為了保持強度,總需要加入一些新纖維。瓦楞紙箱對新纖維的要求較低,廢紙含量可達96%,廢紙常常含有許多雜質,如粘合劑、油墨、聚苯乙烯等固體物質,為了除去這些雜質,將廢紙經過漿料制備裝置處理制成紙漿,紙漿可以用來同必要比例的純木漿混合制造紙和紙板。如廚房用的卷紙,寫字抄紙、信封、新聞印刷紙等。 3.2.3 塑料包裝廢棄物:主要為兩大類——塑料瓶和塑料薄膜。 世界各國都將塑料回收利用作為當今世界塑料廢棄物處理的主要發展方向,塑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比例美國2002年達到42.5%左右。德國2001年就高達70%,F在為了便于回收利用,許多塑料生產廠家都使用塑料工業制訂的編碼系統,在瓶底標上符號。用過的塑料瓶在其他工業中的回收利用正在不斷發展。將回收的PET加工成制造紡織品用的聚酯的需求大大超過了回收能力;厥誔VC的用途包括制造工業捆扎帶、高度耐磨的墻面涂料、制造排水管、電線的導線管、電器配件和鞋墊等,廢的聚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用于制造戶外和街道用的長凳、坐椅、野餐桌、周轉箱、標牌、支撐架等等。回收的HDPE瓶可以加工成一種回收料,用在由不透明的HDPE樹脂構成的內層和外層之間,共擠吹塑成盛裝油,洗滌劑等產品的塑料瓶;塑料薄膜一般較塑料瓶難回收和難以再生利用,但可以把它們焚燒做為能源加以回收。廢塑料油化技術采用高性能的催化劑,將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解聚”,能生產出符合國家標準的柴油和汽油,產油率達到75%以上。 3.2.4 鋼制和金屬包裝廢棄物:此兩類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時間較長。如:很多垃圾廠都裝上了電磁吸出裝置,用磁性吸收法回收鋼和金屬,其用途就更廣泛了。如鋁可以制成再生原料顆粒,制作自行車輪緣、鋁盤包裝等;馬口鐵可制成自動化工業用鋼、罐頭、盒等。據物質部門統計,近40年來,我國共回收利用廢鋼鐵3億多噸,廢鋼材300多萬噸,其回收價值可想而知。 3.2.5 玻璃包裝廢棄物:廢玻璃經處理后可制成玻璃,高質量的、在建筑或預制構件中使用的絕熱材料等。 3.2.6 復合材料包裝廢棄物:廢復合材料經回收處理亦可用作紙碎片、抗撕裂紙、波紋紙板、芯板、紡織用的薄紙、紙背包等。 3.3 焚燒及作為能源再利用:塑料的能量值最高,日本及歐洲一些國家主要通過焚燒來發電,比利時等國則通過焚燒提供工業用蒸汽,他們認為焚燒回收熱能是塑料廢棄物再資源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治理塑料廢棄物最現實的手段;厥盏哪举|廢品經過熱解制成的木煤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烯、氫氣等,是一種不污染環境的優良氣態燃料。 3.4 堆肥化處理:有些包裝制品破碎后實在難以分離但又富含有機質,如廢紙屑、碎木屑及纖維類物質和可降解塑料廢棄物等與其他物質混合后,經微生物發酵進行堆肥化處理制作有機復合肥。 4.結論 可以預料,由廢棄物資源化引發的循環經濟今后將會形成一個有規模的產業,具有誘人的發展前途。它必將對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資源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盡管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途徑比較多,但畢竟是二次使用,加上各方面的因素限制,浪費不可避免。因此我們提倡綠色包裝,盡量做到包裝的減量化、輕量化或薄型化,杜絕過度包裝,研究和開發可降解或可食性的包裝材料,減少資源浪費,讓全社會都能認識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關注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有限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