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年發展的三個階段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版業經歷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歷史性進程。期間出版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93年開始到1998年,出版業的主線是由“規模數量為主要特征向以優質高效為主要特征”的“階段性轉移”;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集團化發展成為出版業的主題;從2003年開始,企業化轉制成為出版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主線。
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新聞出版業開始進行治理整頓,治理整頓的思路是治散治濫,壓縮整頓小報小刊,后來又發展為“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延續這一思路,從1993年底開始,正式提出出版業“規模數量為主要特征向以優質高效為主要特征”的階段性轉移!半A段性轉移”由此被作為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思路,作為每年新聞出版局長會議的中心議題沿用多年。
在實踐中,體現“階段性轉移”思想的具體行動包括:嚴格控制出版社數量和報刊數量;對出版社出書種數實行書號控制;對出版社的圖書和報刊選題的多個類別實行重大選題事先申報備案制度;對成立書店、批發市場、印刷廠等實行嚴格的數量控制;對“小報小刊小印刷廠”進行治理整頓壓縮等!半A段性轉移”的實施,是通過加大出版管理部門對出版資源配置的調控力度,控制出版業的發展數量和規模。
“階段性轉移”政策的實施時期,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時期。期間,“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移”作為一條線,也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出版單位自身根據發展的需要,自動自發地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出版社因此而從計劃經濟下的死亡邊緣重獲新生,一些出版社則在探索中殺出,成為出版界的“黑馬”,進而變成行業巨頭。而另一些出版社則在坐待政策中而碌碌無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條線的并行中,還常常發生矛盾和碰撞,如一些出版社出于發展之需,要增加圖書、期刊品種,要到異地設立分支機構,要適應市場快速推出選題等等,因此而采取各種變通手法。
從1998年左右開始,隨著整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進程和加入WTO后國外資本進入壓力的迫近,“做大做強出版業,迎接國際出版巨頭的挑戰”成為出版業的主旋律。在這個背景下,集團化發展成為出版業的應對之策,并進而成為新的中心議題。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從1998年開始,許多省份紛紛通過行政力量將本省新聞出版局系統的出版、發行、印刷、物資供應等企事業單位甚至專業學校統統整合到一起,向集團化進軍。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集團上升為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國家級試點集團,一些沒有擠進去的集團則成為省級集團化試點。
集團化的巔峰之作,是中國出版集團的成立。該集團囊括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等新聞出版總署直屬的9家國家級名牌出版社和新華書店總店、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和中圖進出口總公司三家發行公司,中國發行集團作為子集團也由其所控股。時至今日,出版業的國家級集團就有出版集團13家,發行集團9家,報業集團39家,期刊集團1家,而省級集團則更多。集團化改革現在仍然在繼續推進,其結果如何,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從2002年開始,在“十六大”提出的“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的指引下,“通過分類管理、推進出版業的企業化轉制”漸次成為出版業發展的關鍵詞。到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的召開,使出版業的企業化轉制真正進入操作層面。在此次會議中,有8家出版單位、7家發行單位和6家報社成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其中絕大多數是此前成立的各類集團。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中,多數將以企業化轉制作為核心內容,而股份制改造作為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則成為新華書店的主攻目標,并將順理成章地成為出版社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在2004年4月9日,中國出版集團總公司掛牌成立,成為第一個明確為企業的出版集團,出版業的企業化轉制由此拉開大幕。按照中央有關精神,在試點工作結束后,企業化轉制將成為絕大多數出版單位的選擇,三至五年內將全面完成。對出版社來說,“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不改沒出路”。
二、10年發展的反思
回顧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10多年歷史,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從總體上看,發展速度十分明顯,出版業的年出書品種從1993年的96761種增長到2003年的190391種,增長率為96.76%;出書碼洋從1993年的136.75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561.82億元,增長率為310.84%。出版業的改革也獲得了較大的進展,從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模式開始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出版企業模式轉變,雖然這一轉變才剛剛開始。在開放方面,雖然出版業的核心部分仍未開放,但是,在新世紀之初,在加入WTO這一歷史性進程的強力推動下,圖書分銷業終于向國內外資本開放。
回顧過去的10年,出版業在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也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和不足。10年中,出版業雖然從品種到碼洋都獲得了不菲的成績,但在最關鍵的指標出書冊數方面,卻進展緩慢。出版業年出版圖書冊數自1986年達到66.7億冊以后,一直在徘徊中止步不前,甚至下降。在1993年,全國出版圖書冊數為59.3億冊,在經過1999年的歷史性的73.17億冊后,又再次回落。在2003年,全國出版圖書冊數仍然只有66.7億冊,與1986年相等。與狂飆突進的圖書出版總碼洋相比,冊數的徘徊不前,說明行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并不是完全依靠向人民群眾提供越來越多有用的精神食糧,依靠拉動文化消費而形成的,還有因為生活成本的改變導致圖書價格上揚而形成的。
10年來,我們向老百姓提供的精神食糧雖然有大幅增長,也獲得了較大的行業效益。出版行業成為中國效益最好的行業之一,被有關部門計算發現“行業效益在煙草、石油等行業之后位列全國第四”。從1993年以來的10年間,我國出版社數量從505家增加到535家 不算35家副牌社 ,增加了5.94%,年均增長率僅為0.6%;期刊種數從7011種增加到9074種,增加了29.43%,年均增長率為2.94%;報紙種數從1788種增加到2199種,增加了22.99%,年均增長率為2.3%。中國可謂是世界上出版機構最少的出版大國
在行業的體制改革方面,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以來,各行業都紛紛全面推進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連銀行、教育、醫療這些敏感行業的改革進程也逐漸深入到核心部分。但是,出版業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政管理體制、產權所有制度、勞動用人機制、分配激勵機制都被延續下來,沒有獲得實質突破。
直到2003年,在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的指引下,以企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為中心的出版體制改革才真正開始破題,出版單位的企業化轉制開始進入試點階段,發行單位的股份制改革也全面啟動,以《行政許可法》為基礎的政府職能轉變也有了實質性進展。
在向社會開放投資方面,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新聞出版業就推出了“三放一聯”、“一主三多一少”這些重大改革舉措,打破了發行業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多種所有制經濟蓬蓬勃勃發展起來,從而使民營經濟到今天占據了一般圖書發行半壁江山,并在報刊音像發行、圖書選題策劃等方面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在加入WTO談判中開放出版物分銷業之后,出版物分銷業的投資開放終于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鐘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