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業融資的基本情況
2002年6月,新聞出版總署印發了《關于規范新聞出版業融資活動的實施意見》,從政策上開啟了新聞出版業融資的大門。2003年度新聞出版業的融資活動比較活躍,各個領域都有資金進入。但總的來說,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尚未出現大規模的集團并購和跨國投資,融資的范圍和規模都不大。
在圖書出版領域,先后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等16家單位參與了8起融資活動。其主要表現形式為以兼并、重組和合作聯營的方式進行融資。具有代表性的范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與中山大學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通過聯合組建出版集團進行相互參股。高教社占集團51%的股份,其它三家占49%的股份,各大學出版社仍保留獨立法人地位。
在報刊出版領域,先后有《光明日報》報業集團等6家單位參與了5起融資活動。其中較為成功者是將所融資用于創辦新報或加大報紙的市場營銷力度。這種發展主業的作法,對于報社來說足輕車熟路,有利于較快產生效益,降低投資的風險。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京華時報》用50%的股權向青鳥華光融資3000萬元,獲得了較為充裕的啟動資金,使得該報發展迅速,到2003年,《京華時報》的價值已經超過3億元,青鳥華光所持的50%的股份也隨之升值為1.5億元以上。
在音像電子出版領域,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融資勢頭強勁。出版單位與業內外企業共同投資相繼組建了一批合資公司。如,安徽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安徽電子音像出版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和全省17家市級新華書店共同組建了安徽新華電子音像發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該公司投資經營了安徽省規模最大的電子音像產品超市一一安徽電子音像城。新華書店總店與北京金典雅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北京新華金典音像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錄音錄像總社與香港慧峰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的北京中錄慧峰數碼技術有限公司,進軍國內數碼媒體業務,并開拓網絡媒體發行業務。民營企業在音像發行領域越來越活躍。2003年4月8日,在中國音像業“明星發行品牌”評選活動中,獲獎的15家品牌企業中有14家是民營公司。
互聯網游戲是互聯網出版領域內發展最快的業務。至2003年底,中國互聯網游戲用戶已經超過1000萬戶,付費游戲用戶已經超過500萬戶,我國互聯網游戲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截至2003年3月,進入網絡出版的出版社已達200多家,數字圖書館200余所,出版電子書近2萬種,提供ebook下載的網站有互動出版網、游書網、中華電子書網、遠景出版網、新浪網、華夏電子書局、譯文網、南開津科書店等。網絡游戲和網絡出版物的經營者,都是依靠大量的社會融資創建和發展起來的。
在印刷領域,2003年新批外商投資印刷企業72家,投資總額4.6億美元,注冊資本2.4億美元。大型國有印刷企業也積極利用融資方面的寬松政策;加強資本運作。如,浙江省規模最大、生產設備最先進的書刊印刷企業——浙江印刷集團有限公司融入民營廣廈控股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現金,組建股份制企業。浙江出版聯合集團以投資人的身份,將有關部門確認的浙江印刷集團原有凈資產作為向重組后的新公司的投資,占新公司投資總額的51%,廣廈公司占投資總額的49%。又如,安徽新華印刷廠完成了股權多元化改造,成立了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華印刷廠將按政策提留后的國有凈資產和土地使用權以出讓方式處置后的作價總和2971萬元為國家股投入股份制的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占總股本的45.71%;同時,吸納安徽教材出版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少兒出版社以及安徽省新龍圖進出口貿易公司的國有法人股金1100萬元,占總股本的16.93%吸納安徽新華印刷廠工會以職工的現金和經濟補償金2428萬元作為股金,占總股本的37.36%。
在出版物分銷領域,以資產為紐帶完善體制改革已成為新華書店的內在要求。無論是在落實股份制改造和連鎖經營的過程中,還是在銷售網絡的拓展、大賣場的開設與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中,要完成資本整合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撐。隨著《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的頒布,民營書業經營者也在紛紛拓展融資渠道。如,廣州考試書店、廣東學苑考試書籍有限公司、廣州學苑圖書有限公司、廣州天河學苑展示中心、廣西先行考試書籍有限公司、福州先行書店和湖北華苑教育書店合股組建學苑書業集團。南京的上市公司鴻國集團投資近億元開辦了營業面積達12000平方米的南京書城。湖北省第二大民營企業千里馬集團用3500萬元收購武漢黃鶴大廈,將其改造為千里馬圖書音像城。
新聞出版業融資的表現形式
在以上融資活動中,其融資方式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為6種形式:
1.以合作方式吸納業內資金。即出版單位將其編輯出版業務以合作方式在全國新聞出版系統內融資。如,《光明日報》報!業集團與《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共同出資1億元聯手打造《新京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持有該報51%的股權,南方日報持有49%的股權。這是我國報業南北聯營跨行政區域發展的新典范,也是打破地域限制的報業兼并重組的新嘗試。
2.以項目合作方式吸納業外國有資金。如,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向上市公司春蘭(集團)公司轉讓股權。文新集團及其所屬的《上海星期三》各自向春蘭(集團)公司轉讓下屬《上海星期三》報業經營有限公司15%的股權,用合計30%的股權置換了春蘭(集團)公司600萬元的資金。文新集團借助大企業雄厚的資金實力,擴大了下屬報刊的市場覆蓋能力。
3.以組建公司方式吸納業外國有資金。即按股本占有比例,由出版、發行、印刷單位與出資方聯合組建公司。如,2003年9月12日成立的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是由中國出版集團控股,根據中國出版集團資產管理授權,以新華書店總店、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資產評估后全資投入方式和國家郵政局所屬中郵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中郵郵購有限責任公司以資本投入方式共同組建的跨行業股份制公司。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擁有在職員工3000余人,凈資產約15億元,發展目標是通過收購、兼并、合資、合營、控股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高效的國內外出版物的物流配送和連鎖經營網絡,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流通理念,逐步形成以出版物分銷、物流配送、連鎖經營、出版物進出口為主,結合信息技術、資本運作快速發展的集團公司,要逐步成為全國性的、具有市場主導作用的,國際知名的發行集團。
4.以組建公司方式吸納國內社會資金。如,全國美術圖書出版發行聯合會旗下的30多家出版社共同出資并吸納相關產業和自然人的資金組建的中美聯書業(北京)有限公司。吸納國內社會資金還包括吸納出版單位職工個人的股份。如,法律出版社將校排、印裝、封面設計、新辦公樓的物業管理等交由股份制企業平準天地有限公司管理。出版社擁有平準天地30%的股份,其余由職工持股。
5.以組建公司方式吸納境外資金。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了4家合資的出版物分銷企業,分別是福建省外文書店與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建立的福建閩臺圖書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51.4萬元人民幣)、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與臺灣信誼控股建立的江蘇寧誼文化實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60萬美元)、北京二十一世紀錦繡圖書發行公司與貝塔斯曼集團合建的北京二十一世紀圖書連鎖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39.6萬歐元)、《電腦報》與TOM網站合建的重慶電腦報經營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人民幣)。又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先后與臺灣秋雨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物流配送中心、與美國索尼音樂集團聯手建設音像制作基地、與日本萬代集團聯手共建動畫創作基地。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與麥克米倫出版社以版權合作的形式出版“中學英語閱讀系列”等。
6.通過收購上市公司股權,由上市公司吸收社會資金進行融資。如,某地出版集團以6000萬元收購某上市文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11.3%的股份,從而達到間接上市目的。
當前新聞出版業融資實踐中值得注意的情況及對策措施
2003年12月31日,國辦下發《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兩個規定的通知》,從而進一步拓寬了新聞出版業投融資的領域。這些對于深化新聞出版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推進新聞出版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對我們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從了解的情況看,當前新聞出版業融資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有:
1.變相出賣編輯權。有些出版單位為了擺脫困境,在與社會資本尤其是與私人資本合作中,或隱蔽或公開地出賣版面編輯權。如,南方某家報紙為追逐營利,采取所謂與一家私營企業合作辦報,將版面編輯權拱手相讓。還有一些文化工作室以承包廣告、發行、經營的名義變相介入出版社圖書編輯業務。
2.缺乏防范意識。資本運營需要大量的高級金融和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嚴謹規范的論證和執行程序,而這些正是新聞出版單位所欠缺的。目前一些出版單位融資的決策過程過于簡單化,缺少對運營風險的防范措施。
3.盲目投資融資。一些新聞出版經營者為了顯示政績,盲目融資、投資,只顧上馬一些貪大、求全的項目,不問融資的成本和投資的回報率。還有部分出版單位不是將所融資金投向主業,而是用于蓋辦公大樓、酒店、度假村等物業。
4.融資意識淡薄。很多出版單位思想觀念滯后,缺乏長期資本運作規劃,當資金面臨困難時,往往足臨時抱佛腳。有些單位過分依賴國家的政策性保護,只會向上級伸手或向銀行貸款。更有甚者,至今仍認為融資無用,滿足于作坊式的選題策劃、編輯加工,當資金周轉不靈時,就采取拖欠的辦法。
所有這些融資實踐中出現的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用發展的眼光、改革的辦法加以解決。當前,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監管力度。
放寬對新聞出版單位投融資的政策限制,并不等于對融資行為放任自流。對于部分出版單位所出現的“資本影響導向”的苗頭,應加強監控管理的力度。特別是針對已實際存在的不符合政策的融資活動缺乏具體懲處措施的情況,盡快出臺相應政策,依法對違規融資活動進行處理。
2.進行政策引導。應通過培訓、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融資活動的引導。這包括如何加強資本運作,提高投資回報率、縮短收益期;如何科學論證投融資項目,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如何保護文化安全,防止外國資本的兼并行為等等。
3.完善人才機制。應加大引進和培養資本經營人才的力度,盡快出臺相關措施來緩解目前資本經營專家短缺的危機。應將資本經營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列入新聞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媒體要加強宣傳,著力在新聞出版界營造識才、重才、容才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