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大學舉辦的第35次紙漿專題研討會上,日本纖維學會紙漿研究委員會探討了21世紀造紙技術的發展方向及潛在的可能性。會議內容涉及廣泛,包括媒介、原料、紙漿、漂白、周邊環境及市場等,其主要觀點如下:
數字化紙張 多種多樣的電子媒介正活躍于當前社會,它們最終能否取代傳統的“紙”媒介,一個重要因素是看它與人的親和力如何。電子媒介視其用途,可分為信息檢索和閱讀兩大類。為閱讀所提供的電子顯示,并非能看就行這么簡單,關鍵是要看文字或圖像等視覺信息能否在人腦中留下記憶。今后,作為數字化信息的表現手段,數字化紙張的開發將日益前進,而如何給人以適度刺激、幫助其形成記憶是設計開發中必須重視的內容之一。
紙漿原料
對紙漿生產行業而言,資源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在日本生長的木材,砍伐樹齡一般為50-60年(如杉樹、檜樹和落葉松等),最快也得30年。針對木材短缺的現狀,日本業界多采取在氣象條件較好的外國生產木材(植樹)的方式,特別是通過種植桉樹、洋槐等成材期短的樹種以及引進短期生產方式,成功地將上述時間縮短至5-12年。
此外,要提高生產效率,還必須重視紙漿原料的材質問題,F在,專家們正通過基因轉換,對分子育種進行研究。未來這一技術的應用,將降低蒸解、晾曬過程所需的成本,減少化學藥液的用量,從而減少污水的排放,為環保做出貢獻。另外,還能改善纖維素對紙漿的影響。
制漿漂白技術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紙漿產業獲得了長足進步。90年代初,北歐的纖維生產全部轉向不加氯的ECF漂白,和不用氯系列藥劑的TCF漂白。再后來又出現臭氧漂白,并為此開發了高性能的臭氧專用AMZ攪拌器。臭氧漂白與ECF漂白相比,無論是在降低成本,還是在提高紙漿品質,以及改善環境的問題上,效果都更為理想,F在,有許多的TCF漂白裝置都已經被用作“臭氧-ECF”裝置。
抄紙機的挑戰
到目前為止,印刷用紙、包裝用紙和紙巾等的消費量雖持增長趨勢,但伴隨電子媒體、包裝材料、聚合材料制品的出現,印刷用紙的市場空間正面臨一些變化。為確保市場份額,造紙行業必須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方面多做文章,還必須引進新的技術,以減少各種原材料如纖維、微細纖維、填充材料、化學藥品等的使用量。
過去的幾十年里,抄紙機在速度方面為提高工作效率做出了很大貢獻,F在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是紙質與造紙技術的平衡發展,以及節能節水。
全球化市場
紙、板紙消費的年增長率達到3.1%,特別是亞洲和南美增長更為迅速。從品種來看,印刷用紙和包裝用紙、板紙在紙類消費中所占的比例較高。
一方面,再生紙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得以利用,另一方面,紙漿的需求呈現低迷態勢。紙漿的貿易主要在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聯系緊密的地區間進行,近年來紙漿出口不斷增大的國家有韓國和印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