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上貢朝庭、暢銷各地的夾江手工紙歷經數百年輝煌,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走入困境。在該縣縣委、縣政府及一批有識之士的推動下,夾江手工紙正刻意創新、走出困境,意欲再現昔日輝煌———夾江縣境內有青衣江、馬村河、金牛河、稚川溪4條江流,孕育有6萬多畝竹林;自唐宋以來,這些資源優勢使該縣有了“造紙之鄉”之美譽聞名天下。據粗略統計,現有從事造紙生產的紙農達1萬多人,造紙作坊1000多戶,年產各種手工紙3000噸。
受困思變
近年來,夾江手工紙生產遭遇尷尬。
首先,是制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對江河農田環境的污染難以解決;又特別是單家獨戶、小作坊的規模,制作過程的時間和紙類千差萬別所造成污染,制約著該縣紙業的發展。紙農們認為,我們不能干以眼前的發展去留給子孫后代的災難那樣的傻事。這就是說,不能治污,手工紙就不能生產。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紙的質量是價格的關鍵。眼下大多數產品無法與安徽宣紙抗衡,價格走勢低迷。一些紙農在利潤太薄的情況下,為降低成本,以獲取較大效益,購回“紙邊紙”作原料,溶入紙漿中制作出來的手工紙,質量更是低下,使夾江手工紙這個整體品牌受到嚴重傷害。這種行為對于絕大多數紙農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此為其二。
其三,數以萬計的紙農都是單家獨戶的生產,各行其事,缺乏一個提高質量、創新品牌的研究機構。即使有識之士研制出某種新品,有所作為,那也只是鳳毛麟角,從規模上看,又僅是小打小鬧,對整個制紙業難興波瀾;沒規模效應,對市場就沒沖擊力。
陷入僵局的夾江手工紙業生產怎樣走出困境?
昔日輝煌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夾江手工紙昔日的輝煌,歷史長河也許能給幾多啟示。
早在唐宋年間,夾江手工紙就因其種類多、品質優、產量高而名揚海內外。到了清代,史載康熙二十(1681)年,將該地一種名為“長簾文卷”和“方細工連”的產品欽定為“文闈卷紙”(科場用紙);每逢科舉之年,如數上貢朝庭,歷時250多年。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部分產紙地淪陷,夾江紙生產量倍增,年產量高達8000余噸。1939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兩次赴夾,為求好紙,與紙農共同研制,改進工藝,生產出能書能畫的優質紙,深受書畫界的青睞,產品暢銷各地。
紙是我國古老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為拓展國際市場,1983年至1985年的3年間,中國科技館函請夾江技師赴美表演造紙術。西雅圖《晨報》寫道:“中國藝術家再現了中國造紙文明,展示了造紙術對人類的推動作用和偉大貢獻!
。保梗福纺辏瑠A江手工紙赴京展出。姚依林、田紀云、鄧立群、張愛萍、胡子昂、包爾漢、張香山、許德珩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前來參觀。姚依林握住夾江參展工作人員的手說:“四川是天府之國,夾江是中國紙鄉!睆垚燮技磁d題詞:“巴蜀百花盛開,夾江人杰地靈!痹S德珩題詞:“東方藝術源遠流長!备鲊幕构、留學生也相繼參觀了展覽。
1988年6月24日,受縣委、縣政府委托,夾江工藝美術公司經理袁福春將一刀珍貴手工紙交卓琳轉獻鄧小平同志,以表達紙鄉32萬人民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衷心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良好祝愿。
。保梗福赌,該縣在千佛巖處興建“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收藏文物近1000件,展現了中國造紙文化的漫長歷史。這是我國第一個紙類專業科技館。開館后,國內外100多家新聞媒體作了報道。
這昔日的輝煌誰鑄就 結論只有一個:紙農自己。
柳暗花明
昔日輝煌的夾江手工紙,今日面對的還不只是怎樣逾越污染、創新這兩道門檻。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工作生活休閑等廣闊領域里“無紙化”的應用,以及省工省時的機械紙的大量生產,都在擠占著夾江手工紙在市場上的份額。按照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悲觀者“判”定夾江手工紙是“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對此,夾江手工紙回答的是“不 ”生產者和市場也一致說“不 ”
因為,夾江手工紙固有的質量和價格優勢,是當今市場上任何紙類都無法可以比擬。
因為,它的高品位諸如手工紙的分支“箋”系列至今暢銷市場。
因為,紙農中有一批有識之士,一只眼在盯著新產品的開發,一只眼又在洞察市場的需求變化;諸如“箋”系列不斷地誕生。
更因為,縣委、縣政府還有一個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的戰略。
夾江縣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紙業發展工作。該縣志書已有詳述。這里只提一件: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該縣成立了紙業聯社,建立科研基地,發展“內引外聯”的開放型經濟。馬村、木城、華頭等紙產區一批古老工具被先進設備取代,生產周期縮短90%以上。在西安市場的角逐中,以“品質更具傳統脾氣”和“價格優勢”獨壓群芳,銷售量高于安徽宣紙20%。
在業界眾多有識之士中,馬村方溝的陳文祥算是一位。他在研制手工紙的同時,又酷好書法篆刻。在人民日報社領導邵華澤為他題寫的“百合齋”書房里,記者在壁上見到他草書的聯:“挑燈云海外,拔劍夢魂中”,表達了齋主的高遠志趣。這位30多歲名不見經傳的陳文祥深諳紙道。他在夾江手工紙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以提高品位和價格,所研制的“箋”紙系列,無論色彩、花紋,均受到市場稱道。他對分散性小作坊造紙治污的現實性可行性作了較長時間的思考與研究。他說:“世界上還沒有翻不過的門檻”。 。对拢玻慈,記者在夾江縣采訪獲悉:通過技術改造,市場競爭,夾江手工紙主導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市場前景看好;一批手工造紙大戶在競爭中涌現出來,且形成產銷兩旺的態勢;特別是通過集中制漿、分戶造紙的辦法,已使造紙污染得到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