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造紙業,人們總是聯想起“污染大戶”。中國造紙業究竟怎樣才能完成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又該如何走上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道路呢?
金光紙業探索出一條新路
6月10日,在“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高峰論壇”上,11位官員和專家分別作了精彩演講,其中優秀企業代表、金東紙業總經理吳省芳和金光集團APP漿林事業部的總經理許昭明分別介紹了在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經濟實踐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經驗。
資源、環境問題嚴峻
2003年,中國的紙業生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于美國,且生產量和消費量的年增長幅度都超過兩位數。據中國造紙協會及有關專家預測,到2005年,中國紙和紙板的消費量將較2003年增長11%,達到5000萬噸,2010年則將高達6800萬噸。
2000到2003年中國木漿原料進口量數據顯示,這幾年木漿進口量以平均每年22%的幅度大幅增長,其增幅遠遠超過同期中國紙業的產量和消費量。并且在2002年,中國木漿的進口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占總凈出口量的20.6%,是第二名德國的1.4倍,是日本的2.2倍。
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國際木材科學院(IAWS)院士李忠正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紙的消費水平標志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全球信息化并沒有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使紙的消費量下降;事實恰恰相反,世界紙的產量仍以年2%到3%的速度增長,信息科學的發展帶來了對紙的新品種的需求。
根據中國造紙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造紙工業原料中木漿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到6%提高到20%,而發達國家的比例都保持在90%。另有一組數據顯示,按目前世界木漿凈出口量的水平,中國要達到90%這個比例,全球木漿凈交易量就要全部提供給中國。
“按目前的發展模式,如果世界木漿供應量今后不大幅增加的話,中國將面臨一個可怕的資源枯竭問題。”中國制漿與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指出。
他分析說,目前世界木漿凈出口大國中加拿大、瑞典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林漿紙一體化產業鏈,并將其納入森林工業,形成了穩定的循環經濟模式,木漿產量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而巴西、智利等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門將逐步改變原先依靠出口資源換取加工品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控制包括木材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出口。
同時,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預測,2010年,全球46.4%的工業用材是用于制造紙漿,木漿將成為工業用材最大的需求者。據FAO統計,全球平均每年森林面積減少940萬公頃,木材產量也將隨之下降。因此,世界木漿凈出口量在未來不會有大幅度增長,而且還可能會下降。
據2002年中國環境年報公布的數據表明:紙業的排水量為35.3億立方米,占全國工業總排水量的18.2%,COD排放量287.7萬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0.8%,達標排放廢水僅占造紙排水總量的53.8%。由此看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沒有很好地、甚至沒有進行污染治理。 實行“林漿紙一體化”
“林漿紙一體化”循環發展模式,是指在市場機制的促使下,將原來分離的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企業負擔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促進造紙企業永續經營和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
在總結金光集團APP林、漿、紙一體化經驗時,金光集團APP漿林事業部總經理許昭明告訴記者,從1994年開始,APP就在中國海南、廣西、廣東等地大規模造林,實行“林漿紙一體化”工程。截至2003年底,造林200多萬畝,投入林地建設資金超過10億元。今年底將達300萬畝以上,并在海南、廣東、江蘇等地建立大規模苗圃中心,僅海南定安苗圃,年產1億株組培苗、扦插苗和種子實生苗,可供每年60萬畝造林。廣西欽州苗圃、云南瀾滄苗圃也正在建設中。
他介紹,10年前,APP就開始在中國經營“林漿紙一體化”,到今年年底將達總資產60億美元,年產400萬噸。2003年營業額超過150億元,營業利潤約10億元,上繳各類稅金近10億元人民幣。下屬金東紙業、寧波中華紙業榮獲2003年全國百家明星僑資企業第一、二名。今年底投產的海南漿廠也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漿線。 APP對林業與造紙業的整合,實現了企業內部上下游產業的一體化,將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整合成一條跨行業的經濟循環發展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了經濟可持續發展。
而曹振雷也認為,“林漿紙一體化”營造速生豐產林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中國森林的覆蓋率,還能減少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促進林業的集約經營和林木的轉化效益。
據世界森林資源研究所統計,每公頃松木林或桉木林每年能從大氣中吸收9噸二氧化碳,目前,瑞典的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4000萬噸,而每年全國因礦物燃燒排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僅有1500萬噸。通過種植速生林,不但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凈化空氣,防止溫室效應,還減輕天然林的壓力。
很多人認為速生豐產林雖然有經濟效益,但是并不生態。對此,曹振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天然林相比,速生豐產林對生態的貢獻當然不如,但是,速生豐產林基本是種植在荒山荒地上的,據估算,每公頃速生豐產林每年從大氣中吸收9噸碳,并且還能起到蓄水、防止土壤流失的作用。
傳統造紙業,是工業各行業中的污染大戶,因為傳統造紙業的污染排放是出了名的,特別是制漿部分,投入的原料和化學藥品,大約一半以上成為污染物排放到空氣和水中,對大氣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另一方面,傳統造紙業的發展,以大量地砍伐林木、犧牲森林為代價,造成了對生態的嚴重破壞。
造紙業該如何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APP金東紙業(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省芳在演講中提出,通過環保投資形成的費用節約和資源再生利用,為金東紙業創造了不小的財富。金東紙業在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探索中,累計投入9億元經費用于環保設施建設,雖然增加了經營成本,但是,引進的整套先進清潔生產工藝,不僅使得公司的各項排廢指標優于國家標準,節約了污染物治理的費用,而且整個過程資源消耗減少,減輕了生產對資源的壓力。
隨后,吳省芳又舉例說,2003年公司的噸紙耗水量為10.73立方米,僅為國家標準17.9%,按照120萬噸/年的紙產量,每年節約用水5912萬噸,按工業用水1.2元/噸計,每年可節約7000多萬元。并且,對于排放水加以回用,主要用于消防用水、廠區抑塵、道路清洗、綠化草皮、花木灌溉等等。2003年全年共回收75余萬噸,相當于減少清水耗用量75余萬噸,每年可減少清水生產費用30萬元。
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中國國家環?偩帧度珖鷳B環境建設規劃》報告中指出,中國適宜營造速生豐產林的宜地面積在1400萬到1500萬公頃,相當于1.5個江蘇省的面積,每年至少可以提供4200萬噸木漿,完全能夠充分滿足中國紙業今后對木漿原料的需求。
20年前,中國政府就開始倡導“林漿紙一體化”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然而,到2003年底,中國已種植的速生豐產林面積不到300萬畝,僅占整個速生林規劃面積的1.4%,其中金光集團APP就種了200多萬畝,占中國速生林地總面積60%以上。剩下的許多企業種植的速生林僅是將其作為觀賞林,供領導參觀用,真正用于林漿紙一體化發展的微乎其微。
“林漿紙一體化”的根本問題在于“林”,李忠正教授認為,“林漿紙一體化”在中國之所以艱難,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健全,需要解決林業政企不分、稅費過重等問題,并且國家要鼓勵社會力量辦林,堅持“誰造林,誰所有,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改革資源管理政策。
曹振雷也提出,國家應該從財政專項投資或國債中撥付資金,以貼息和資本金注入方式專項支持企業“林漿紙一體化”工程,對“林漿紙一體化”大公司、大集團適當放寬條件,鼓勵上市,為其創造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融資發展能力。(記者 田曉明 實習生 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