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聞資訊>每日新聞>正文     
 

一個無法回避事實 萬州古法造紙面臨失傳

http://www.hnckzkzs.com 2004-04-23 景華紙業網
 

    萬州區石橋鄉老林村曾經是古法造紙的繁華地,最多的時候,這個小小的村落,就有大大小小32家古法造紙作坊。但是,現在這里再也看不見造紙老藝人躬身勞作的身影,再也聽不到那讓人沉醉的單調的舀紙聲。古法造紙似乎走完它的全程,正在迅速消失。

    久遠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萬州的古法造紙歷史悠久。《寰宇記》里即有萬州盛產黃表紙的記載?h志記載,到1937年,萬州全縣產草紙2.55萬捆,規模宏大。

    老林村的古法造紙,利用當地生產的竹子作為主要原料,經過復雜的工藝完成。生產的主要產品就是金黃色的草紙,即黃表紙。10多年前,這種粗糙柔韌的草紙,仍然是當地最常用的衛生紙,以及村民祭拜先人所必用的“紙錢”。已經82歲的造紙老藝人冉廣明老先生說,老林村最輝煌的時候,到處都是造紙作坊,這里的人,因為開造紙作坊而戶戶豐盈。

    失傳

    老林古法造紙最后一代傳人王萬華說,造紙作坊被迫關閉、造紙藝人紛紛改行另謀生計,主要是因為經濟的迅猛發展,大量精致優質的衛生紙涌進農村市場。王無可奈何地說,幾乎沒有人再買草紙,古法造紙自然迅速消失。



王萬華演示舀紙的第一個動作———瓦

    王萬華向記者出示他珍藏的古法造紙工具:簾子和輥子,并帶記者去看已經破敗不堪的碾盤。那簾子和輥子已開始腐朽,而那巨大的石碾盤,因為荒廢,幾乎被萋萋荒草淹沒,讓人頓生懷古傷情。

    王失落地說,他好懷戀過去的那些單調、但卻充實的造紙的日子。古法造紙不但給予他足夠的生活來源,還讓他觸摸到活著的樂趣。現在,都過去了,“我要把這簾子和輥子保存下去,傳給后人,讓他們知道,這里曾經有過迷人的古法造紙,也有過一個精通古法造紙的先人!

    老林村村主任夏顯志說,這里還有兩個技藝精湛的古法造紙藝人健在,雖然都是80多歲老人了,但如果及時搶救,古法造紙技術應該還是不會失傳。但是,古法造紙所生產的草紙,已經沒有了市場需求,“誰還愿意學這玩意兒?”

    夏顯志吶吶地說,看來,古法造紙的失傳,不可避免。
 
    冉廣明:最后的造紙老人

    82歲的冉廣明老人坐在房屋后門不遠處的石碾盤上,遙望著遠山,靜靜地曬太陽。那石碾盤,已經非常破敗,有的地方只剩下模糊的痕跡。



冉廣明老人經常坐在古法造紙的大型工具———破敗的碾 盤上,回憶過去的歲月

    吱吱嘎嘎轉動了幾十年的石磙,現在寂寞地躺在碾盤外的荒坡上,被雜草淹沒著!岸歼^去了,都過去了,不會有人再記得這些了!崩先苏f著。

    10多歲的時候,冉廣明就開始跟著舅舅學習古法造紙技術,到30多歲的時候,他就成為當地名頭響亮、技術精湛的師傅。老人說,那是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

    古法造紙最關鍵的工序,就是舀紙,舀紙工人,不管打霜下雪,都要在作坊里重復兩個單調的舀紙動作,將紙漿變成紙張。每天,一個舀紙工人要從早到晚站立著,重復這機械單調枯燥的動作多達上萬次。

    由于艱苦,由于枯燥,冉廣明曾經多次產生過逃走的念頭,但他終于沒有逃走,而成為當地屈指可數的高超藝人之一。

    老人回憶說,這些高超藝人包括李德金、金初林、王萬福等人,F在,除開他和金初林老人,其他舀紙藝人都去世了!拔覀儍蓚一死,這祖上傳下來的寶貝手藝,就沒有指望了。”

    雖然年事已高,但老人對古法造紙的所有復雜工序,記憶清晰。當聽說記者要將這古法造紙記載下來,告知世人,告知后人,老人拍著手說,好啊,好啊。

    老人的兒子說,現在,老人就喜歡嘮叨那些舀紙的事兒,好象除開舀紙,他已經不記得啥了。

    在老人的心中,沒有什么比這舀紙更神圣;蛟S,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要繼續守候他的古法造紙。

    金黃草紙是這樣造出來的

    老林的古法造紙,區別于其他地方,記者通過艱苦搜求,多方訪問,將這復雜的技術終于探聽個大概,記錄在此,以告世人。

    主要原料:嫩竹子、稻草以及麥草。

    備料:收購嫩竹子,捶破,風干,打捆,準備浸泡。

    泡原料:將竹子、稻草、麥草混合在一個巨大的池子里浸泡,其中,竹子約1萬多斤,在原料的表面,撒上足量生石灰,起腐蝕催化作用。

    原料發酵:浸泡3個月后,撈起竹子等原料,洗凈,堆碼,用稻草蓋住,發酵半月。

    碾料:將發酵好的原料重新下到清水池子浸泡1月,再次撈起來,放到石碾盤上,用巨大沉重的石磙碾壓成纖維狀。

    準備舀紙:把碾壓成熟的纖維放到紙槽里,反復攪拌均勻,準備舀紙。

    熬制樺水:將在大山里采集的大量樺樹葉,用清水浸泡,高度腐爛后,用沸水熬制樺水,約10小時,置于大甕中,待舀紙時作隔離劑加在紙槽里。

    舀紙:用專用工具簾子,將紙漿一次次均勻撈起,每撈一次就成一張草紙。每個熟練舀紙工,每天重復單一舀紙動作1萬次,可舀紙60斤。

    草紙尺度:寬1尺5寸,長3尺。

    上榨:將濕漉漉的草紙疊成墩子,用專用木杠重壓,將水分擠壓干,然后晾曬,即可出售。

    我們心存感激

    憂傷也好,漠視也罷,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古法造紙正在迅速消失。

    作為記者,在記錄古法造紙的過程中,我心里十分難受?粗浗o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一種技術的消失,任何人都會動容,就像看著我們的一個非常好的朋友,無可奈何地離去。

    但是,我同時為古法造紙的終結而歡欣。古法造紙的消失,正說明社會在急劇變化,正在變得更好,變得已經不需要古法造紙技術。就像我們對博物館里那架古老的手推車,雖然懷戀,但卻已經不需要,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更快捷的奔馳、寶馬,甚至航天飛機。

    我們會長久懷戀古法造紙,因為它陪伴著我們的先人從遠古走來,也為我們今天更好的造紙技術做了鋪墊。對古法造紙,我們心存無限感激———雖然我們已經不需要它的存在。(重慶晨報 記者夏顯虎)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相關報道:
浙江:古代造紙今又再 古代造紙一條街開街
最后的東巴造紙傳人延續納西族的古老文化
澤雅造紙業考古新發現 溫州雍正四年即有股份制
浙江省溫嶺:年輕人承傳古老活字印刷作坊
甘肅保存了中國最多的古紙
 
 發表評論
發  表:
筆  名:
 
 
新聞查詢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