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消息,5日,經過國家圖書館專家“妙手回春”的繁復勞動,近千年前的120多冊(件)西夏文獻告別了殘破面目,被完整修復。此次修復工程歷時一年,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對西夏文獻進行修復。令善本修復專家更為欣喜的是在修復過程中有兩項新發現。
據了解,在進行紙張纖維檢測時,專家發現了用竹紙印刷的西夏文獻,這是國內首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實物資料,說明西夏時期已經開始采用竹紙印刷。另外,在修復中還發現了一張用來裱糊封皮的賣糧賬殘片和貸糧賬殘片,上面記錄了售糧日期、人名、糧食品種和價錢,由此可以推斷出當時每斗糜(méi,又叫黍,俗稱黃米)價150-200錢,這是直接反映西夏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這兩項發現讓專家們興奮不已。
在國家圖書館展廳內,十余冊(件)修復完畢的西夏文獻已陳列于展柜中等待開展。這批西夏文獻來自1917年寧夏靈武縣的考古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時代就已入藏,是目前我國數量最大的一批西夏文獻。其余一些文獻已散落于當地或流散到國外。
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修復組組長張平聲稱,此次修復工程2003年初開始,在進行充分論證后,由善本特藏修復組的9位專家共同勞動。修復中動用了各種現代化的精密設備。由于西夏文字早已失傳,國圖又請來西夏學專家作為“外援”。在這批總計17種120余卷的文獻中,既有西夏時期的,也有蒙古、元代的文獻,版本價值非常高。其中不乏海內外的版本,特別是采用活字印刷術印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研究活字印刷術提供了樣本。又如《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中的版畫《西夏譯經圖》,是國內僅存的一幅譯經圖孤本。張平認為:“這些西夏文獻從價值上來講應屬‘一級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