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同暴露自己的隱私,以求炒作出名
“如果在我漲價期間,有進口紙張低價進口爭奪市場,我們就立刻下調價格打壓”
首先,山中本無虎。最近洋貨中,雖然韓國產銅版紙有每年近100萬噸的出口能力,但自2002年開始反傾銷調查,在過去的一年中,韓國的出口目標市場己逐步轉向了其他北美,澳洲等市場,而且每年有近10%的增長。同時預計韓國2004年GDP的增長率可達到4-5%,從而將帶動印刷用紙的消費需求,韓國國內的銷量將比2003年增長3%。內需與其他海外市場需求的增長,使得韓國可能對中國的出口數量僅僅限于5萬噸左右。
日本廠商則早已用行動作出了回答,逐步放棄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直接在中國投資建廠。 (這或許應該算是此次銅版紙反傾銷之意外收獲)
而其他遠洋歐洲貨更無短期大量供應的可能。一直以來中國市場就不是歐洲廠商的主要目標市場。歐洲經濟的持續增長,消化了大部分的產能。歐元的強勢也無法適應中國的低價需求。同時自去年三季度開始,歐洲化學漿紙的產量開始下降,僅三季度就下降了10.8萬噸,因此不存在庫量的壓力,需要向亞洲傾卸。因此,客觀上就不存在大量進口紙涌入的可能。
相信此次號召大幅度漲價的廠家,在決策之前不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那么只能推測作此姿態是給國人看的。其一,威懾自己的買家,擔心買家利用此機會尋求其他供貨渠道。但如果自信決策的正確性,又何苦如此瞻前顧后。其二,向其它國內廠家展示自己“呼風喚雨”的能力。但不知是否有機構幫他調查過“收視率”。因為大多數他所渴望的“觀眾”,正在埋頭收拾他拋出來的市場份額。
當然,透過表面看實質,買家應該大有意外之收獲。也就是“雖然我現在報價節節攀升,但只要有風吹草動,我的價格就立即跳水”。進口紙可能的沖擊是原因之一而已;也可能因為庫存壓力;也可能因為同業競爭;也可能是現金流斷鏈;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因為“老總”看到銷售業績報表,心里不痛快。
同時,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有些存在不可預見性,那么此次價格上漲能夠持續的周期,也就無法預測了。特別是有關“老總”的心情。面對不斷下滑的銷量,沉穩一些的,或許三個月、半年都會不動聲色,靜觀后效;要是急噪點的,或許不出一個月,就要出手修改策略了。
因此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大張旗鼓的公布了兩輪價格上漲之后,買家仍然不肯入市。如果沒有在每一步價格攀升時都建立好堅固的支撐點,買家是不可能在高位采購的。因為一旦價格回落,完全可能會跌回到原位。
以前總是說“買的沒有賣的精”,或許對于信息不發達的賣方市場,可能更為適用。就目前的紙張市場來講,可能更應該提倡買賣“公平”。也就是雙方都應該賺取合理的利潤。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試圖獲取暴利,或單方獲利都是不現實的。
因此, “炒作”也好, “坐莊”也好,用在演藝界大家都會諒解;用在證券市場,或許會招來證監會的調查;非要在紙張這種成熟的原材料市場一試身手,怕是連觀眾都沒有一個。
“做事”下定要比“作秀”來得長久。(成功在紙 Hel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