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大集團環保辦主任張吉彬介紹該企業的環保治理情況
走進重慶宏大(紙業)集團有限公司,“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這幅巨大的固定標語首先映入眼簾,讓人感受到環境保護對于這家企業生存的重要含義。當你深入到每一個車間,感受他們環保設施運行情況時,不得不讓人感受到宏大紙業人人講環境,個個愛環保的特有氣息。
歷史:輝煌篇章
解讀重慶宏大(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造紙企業和自營進出口多元化發展的集團企業。
該集團占地面積38萬平方米,擁有資產3億元,有職工1700人,年產各類包裝紙板20余萬噸。直屬企業14個,造紙企業6個,更有發電廠和造紙機械廠、電動車制造廠、房地產公司等,分別分布在云南、四川和重慶市。
據了解,該集團公司生產的“北泉”牌紙類產品30多次在國際和省級以上評比中獲獎,其中,單面光紙板榮獲第二屆國際展覽會、中國包裝十年成果展覽金獎、國家科委“七五”博覽會金獎;特制高強瓦楞原紙2000年獲重慶市鄉鎮企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與此同時,該集團公司先后獲得國家“七五”科技進步獎,“全國文明鄉鎮企業”等榮譽稱號,并被評為全國大型二檔鄉鎮企業,重慶市鄉鎮企業五十強。2001年獲得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而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劉有倫也曾先后榮獲全國鄉鎮企業家,七五、八五“全國星火明星企業家”稱號、重慶市“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環保:企業之根
眾所周知,造紙行業的廢水處理是個世界性難題,由此形成了既要擴大再生產、提高經營效益,又不能加重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
“熊掌和魚”能否兼得?面對這樣的現實提問,重慶宏大(紙業)集團有限公司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響亮的回答:挑戰世界性難度,加大廢水污染治理力度,正確處理好環境污染治理與發展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兩種工作,雙重效益,同步發展。
在采訪中,該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劉有倫坦誠地說,該企業從始建以來,造紙廢水的治理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
他介紹,當時每年約有400萬噸廢水排放到璧北河中,是當地的污染大戶。為此,該企業也挨過一些批評和指責。劉董事長嘆氣地說,面對壓力和發展,該公司的領導一班人沒有氣餒,反而更加認真思考、冷靜分析、高度重視,橫下一條心來,決心花大力氣根治這一“頑疾”,為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駕護航”。
據該集團公司環保辦公室主任兼污水處理站站長張吉彬介紹,從1987年開始至今已投資2000多萬元用于治理造紙廢水,曾先后聘請了昆明工學院、西南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環保研究所專家教授,采用氣浮法、厭氧法等方法治理造紙廢水。
終于,企業在1994年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造紙廢水治理方法———物理處理封閉循環使用,該方案從1994年起開始實施,到2000年全面竣工投入使用,效果非常良好;修建了貯水池13個18000m3,自動漿回收打毯裝置14套,安裝了抽水泵7臺、污泥脫水機2臺,F設有專門的廢水處理機構———污水處理站,由生產部副部長任站長,專職人員47人。在2000年9月通過了“一控雙達標”驗收,獲得了合格證書。
在此基礎上,重慶市人大、市環保局、北碚區委、區政府、區人大、區環保局多次現場檢查,給予了高度評價。2002年2月22日,重慶電視二臺、四臺、六臺及重慶晨報、晚報、商報等新聞媒體對該公司環保工作所作出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并作了相關報道。
該集團公司造紙廢水治理的最大效果是:造紙廢水處理后封閉循環使用,不外排,保存了企業的生存權,企業能大膽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使產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心愿:練環!坝补Α
原直接排入江河的生產可用的纖維全部回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所處理的廢水直接用于生產,企業再不因天干缺水而停產。
談到企業環境保護問題時,集團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向明旭說,環保需要企業大家共同保護,同時,在一個平等的條件下共謀發展,但現實的事實就不一樣。雖說宏大紙業集團公司投入巨額資金對造紙廢水進行治理,做到了封閉循環不外排,不將廢水排進江中。
但令人尷尬的是,在璧北河上游一些企業仍舊出現過紙廠污染的狀況。
劉董事長接過話題說,向明旭所說的現象確實是事實,但說歸說,做歸做,別的企業不搞好環保,上級環保部門自會找上門去,而我們集團公司一定要按環保部門的要求去做。(重慶晨報 文圖/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