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財經最新報道 2月5日,亞布力滑雪中心,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四屆年會將在這里召開,本次大會主席是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源,理事長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陳東升。
田源:
董鷹董事長是我們國家非常有名的企業家,在做企業信息化方面是國家經貿委推薦的兩家企業之一,一家是大名鼎鼎的聯想集團做企業信息化,另外一家是董鷹這家。聯想花了好幾千萬做ERP,董總花了聯想的十分之一,但是效果差不多,原因是他是學計算機出身,在企業做了很多年的總經理。他正在構造東北很大的造紙行業的航空母艦,他會給我們講出一些很精彩的東西。
董鷹: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以及企業界同仁大家好,非常感謝大會主席田源先生對我的信任,今天下午我這個主題不要再重復講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這套大家都已經論壇很熟的題目,我們今天縮小范圍,針對黑龍江省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這個大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原來黑龍江省的優勢,就是木漿紙業的優勢。
構筑林漿紙一體化的企業集團,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是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提升優化第二產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斯達國際集團正是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大的背景下成立的以木漿為主的紙業集團。國際造紙原料80%以木漿為主,中國大量引進,在國際上看不能造紙,中國的木漿比重在纖維原料中2003年末占14%到16%。這樣一個微小弱勢的主導纖維又是在多年過渡采伐森林下造成的這一點,過渡采伐使森林造成枯竭,更沒有了木漿原材料,這種情況下,木漿廠的造紙業大幅度縮水。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快速發展?應當去控制資源,形成林漿紙一體化的產業,由原來的供應鏈控制方式形成產業鏈的方式,通過對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開發,林木產品互補輸出才是走出成功的唯一道路。中國沒有木漿到哪里去找?黑龍江省有一個地域優勢,與俄羅斯交界三千公里,在俄羅斯遠東和新西伯利亞地區,有多處森林資源,比如我們開發60萬噸紙漿廠,森林平均年齡已經超過150年。松木超過160年就視為過樹林,過樹林要么干枯失火,要么就是病蟲害。
前面一些企業家說走出去戰略,走出去戰略我支持,但是我支持拿外國人資源回到中國走出去戰略。黑龍江省有地緣優勢,南林吸引南方在座的企業家和我們合作,北開我們走到俄羅斯大的森林資源市場當中去占領它的資源,在黑龍江造紙深加工,然后賣到東南亞和亞洲的周邊地區。東南亞是不缺森林的,它有的是熱帶雨林,恰恰沒有生長120天以上的針葉長纖維,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振興黑龍江的紙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中國剩余的紙漿產品、設備、冗余人員走到哪里去?到俄羅斯去。我們買它的資源,使它的森林真正變成綠色,我們把產品實現一種新的互補,森林采伐后的利用率如果沒有紙漿廠接著,50%要扔到森林中,其中50%作為優質木材回到中國,回到中國圓材制成板材再扔掉50%。我們這次設計在俄羅斯對面買下49年23萬公頃的林地,每年規定砍伐量能采伐230萬立方米,我們形成一個新的采伐能力,中國需要的大量優質木材運到中國來,支持中國木材短缺,同時造出來的漿運到齊齊哈爾基地、佳木斯基地、牡丹江(相關,行情)基地,在那里造漿,再打到東南亞,形成新的跨國經營理念,使我們形成一條完整的可控制森林原料價格,而且有森林優化木材輸出的一種新的產業鏈結構,換句話說突破了主導材料以控制價格來實現降低成本一種新的理念。
集團形成之后對冗余勞動力,幫助解決過樹林的危機問題,形成良性互動,真正解決1.2萬勞務輸出,同時使我們實現了一種資源跨國經營、銷售戰略。目前哈爾濱和俄羅斯已經達成了森林開發項目,一期采伐量200萬立方米,生產優質原木和森林深加工的板方材70萬立方米,利潤三億。大興安嶺買下的木材一立方米350元,而在俄羅斯是150元。
美國的國際紙業,森林自有量在40%到50%以上。全球競爭漿紙市場的時候,中國企業根本打不上有林子的國際紙業。我們中國迅速解決紙廠和林廠互參股實現一體化經營早就在30年前應該完成的策略。
中國雙方實現戰略伙伴的標志性工程,這個工程前景遠大。斯達集團布局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去控制?鐕洜I的時候,原料伸到俄羅斯,產品銷到東南亞,黑龍江有四個生產基地,使企業控制產生新的困難,斯達國企應該迅速突破這種體制,不能說國企沒有好的體制,國企這種體制如果制約了適應市場經濟甚至全球市場那種競爭機制、激勵機制,那應該把這種體制廢除,如果體制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為什么還要沖破國企體制。斯達在哈爾濱總部設立了網管中心,在哈爾濱直接看到兩千公里以外木材的采伐情況,可以看到各個基地生產的現場情況,同時同步傳輸,可以看到每一個企業每天每一分錢出來,產品每一噸的銷售情況。國有企業或者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如果形成大的跨國經營規模,我們首先應當建立一個素質企業,素質企業的要求研發設計上的素質化,裝備上的素質化,管理上的素質化,商務上的數字化,我們依賴未來的電子商務,最后是整體數據的集成。
要把黑龍江的企業利用大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背景,結構調整優先,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對森林資源的綜合開發,使產品結構多元化,把技術裝備現代化,在機械市場競爭中通過做大做強,實現以企業振興拉動省內經濟快速發展的總目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目標。這是斯達集團五年的目標,管理上走在造紙行業的前列。
謝謝大家!
田源:
很多企業到東北來,實際對東北有一個概念“傻、大、笨、粗”。董總覺得你這個經驗有沒有典型意義普遍意義?
董鷹:
我們是傳統產業,有一個很大的面是利用資源產業。利用資源的產業,全球資源緊張甚至向枯竭方面走,中國企業也是一樣。中國企業對資源的理解一個是開源節流,通過優化自己的裝備和管理團隊加入我們的優化,使我們消耗資源的行業盡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更重要一點開源應該走到國際上去,尤其看到那些未開墾的處女地,通過森林資源跨國經營各種資源開發,形成一種新的理念。ERP有一個供應鏈理念,應該形成一個新的理論產業鏈理論,要控制住你的原料,真正使你不能夠由于原料緊張造成過度漲價,或者影響你的生產力壓在后序企業身上。我們這種企業應該有很好的市場,回過頭來控制資源,形成資源到加工走向全球市場一種新材料的方式,來保證中國利用資源的企業生存下去,甚至為社會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