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華紙業網訊)由中國造紙學會主辦、廣東省造紙協會、廣東省造紙研究所、廣東省技術監督造紙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協辦、廣州市漢邦展業貿易有限公司承辦的"2004華南國際造紙工業博覽會"將于2004年3月10-12日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隆重召開。
本次紙博會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經過主辦、協辦、承辦單位一年來的精心策劃,認真推廣,自去年6月份發出邀請函以來,在造紙業界引起了強大的反響。各大造紙企業響應迅速,踴躍報名參展,并及時落實展區及廣告位等事宜。到目前為止,已有167家企業報名參展,展位達272個,并且此次紙博會得到國內外眾多大型知名企業的積極支持。
華南、廣東地區是我國紙張消費量最大的地區。廣東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工業體系比較完善,輕工業、制造業比較發達;交通便利,海、陸、空運輸四通八達;毗鄰港(世界四大印刷品輸出中心之一)澳,輻射東南亞,其電子、電器、通訊等行業產值均居全國重要地位,促進了包裝印刷的大發展。在印刷方面,廣東省就有印刷企業20347家,居全國第一位,產值占全國的45%,全國印刷百強廣東占三成,還有新聞出版、商品包裝及其它工業領域,紙張需求量都在急速上升。面對如此龐大的紙張消費市場,許多國內外造紙企業紛紛在華南、廣東地區跑馬圈地,投資造林建廠,成立銷售公司或者辦事處。同時也加強在華南市場的宣傳力度。本次紙博會以全方位的展示、高規格的論壇、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展覽模式,催生了造紙行業與會展業、媒體合縱連橫的嶄新格局。紙博會著力于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形成了造紙行業鏈的緊密合作,成為造紙行業各大參展商品牌比拼的大舞臺,成為造紙行業發展趨勢的晴雨表,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造紙行業科技與創新的先導、產業鏈整合的策源地及業界交流的信息高地,為造紙行業、展覽業與國際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搭建了一個絢麗的舞臺。這次紙博會就是為造紙業界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機會,為造紙企業與用紙單位、經銷商提供一個貿易經濟洽談往來的理想平臺,為紙博會所有參展商提供無限商機。 組委會在策劃、組織,招展推廣及邀請參觀商的各個環節借鑒了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并進行了創新,力爭將此次展會辦為一個高度專業的品牌展會,本次紙博會組織和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化:由中國造紙學會、廣東造紙協會、廣東省造紙研究所、廣東省技術監督造紙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及廣州市漢邦展業貿易有限公司經過一年多傾力打造的,迄今為止華南、廣東地區唯一一個僅以造紙為主題的業界特大型盛會。
二、國際化:有來自歐洲、北美、東南亞、日本、韓國及國內知名企業參展,如金光集團(APP)、芬歐匯川(UPM)、金鷹亞太、晨鳴、美國中南集團東莞玖龍、博匯、華豐、金洲、華金、金三聯、廣東粵景集團、海星、安德里茲、美國杜邦、NDC等。
三、規;菏亲罱鼛啄曛袊酥羴喼匏e辦的最大規模的造紙行業盛會,展會規模接近2萬平方米。
四、舉辦地點:在中國經濟最活躍,華南和泛珠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舉辦。
五、舉辦展館: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會展中心,是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主會館。
六、宣傳力度全面化:通過專業雜志、網站、報紙進行廣泛宣傳,如《中國造紙》、《中華紙業》、《國際造紙》、《紙業導購》、《紙張行情》、景華紙業網、中國紙業網 、廣州日報等;向國內外、港、澳、臺地區發出邀請函、請柬、參觀券20萬份;同時與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印刷協會、包裝協會、造紙協會,香港印刷行業商會、臺灣印刷業工會以及澳門、東南亞等地印刷行業部門及相關單位通力協作,進行紙博會的觀展推廣工作,邀請當地的印刷企業、經銷商、出版社、報刊社等相關用紙單位前來參觀、采購、訂貨。
七、觀眾組織系統化:經營理念由招展型向服務型轉變,參觀商邀請登記工作始終與招展工作同步進行,已有數百家買家登記參觀如中華聯合商務印刷(廣東)有限公司、利豐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鴻興印刷(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大公印刷有限公司、錦勝包裝(深圳)有限公司、佛山太陽復合包裝印刷有限公司、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東莞意志高紙品有限公司、廣州新華印務有限公司、廣州日報采購中心、羊城晚報采購中心、青島海爾豐彩印刷有限公司、江蘇太平洋印刷有限公司、江蘇中彩印務有限公司、廈門華發集團、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務分公司、中編印務(香港)有限公司等;為吸引和服務好專業觀眾、提高展會的專業化水平,將為專業觀眾的入場采取新的方式,對觀眾進行管理和分流,將專業觀眾的登記程序時間前置,并為他們開辟專用通道,通過這些新舉措來區分專業觀眾與非專業觀眾,使業內人士和買家可以更有效地參觀、交流和進行商貿洽談活動;特別邀請組織國內外800家大型印刷、新聞出版、包裝用紙單位主要負責人帶隊參觀并出席大會商務聯誼酒會。
八、展會活動多樣化:除現場產品展示外,同時邀請著名企業家作經驗交流與座談,邀請業界很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舉辦多場次專業技術交流講座、學術研討,還有新產品發布等多項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