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訊,上海是我國機制紙的發源地,19世紀80年代上海機器造紙局的成立,結束了我國1000多年手工造紙的歷史。到1985年,上海的造紙企業已經發展到32家,紙和紙板產量達到42萬噸,年凈利潤1.57億元。上海市造紙學會秘書長蔣榮祺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造紙工業由于行業自身的許多弱點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如企業規模小、裝備落后、三廢污染嚴重、原材料資源匱乏等因素,制約了上海造紙工業的發展。上海市對造紙行業實行關停并轉,重新調整造紙企業結構,淘汰一大批國有企業,同時逐步涌現一批外資、民營和合資企業,從而使上海又形成各種性質的造紙企業20家,產品和技術正向著高檔次、少污染的方向發展。
蔣秘書長說,經過多方努力,2002年上海機制紙和紙板產量已達到 43萬噸,其中紙板產量占56%,機制紙產量占44%;生產80多個品種,主要品種為新聞紙,高級涂布白紙板,白卡紙,A級銅版紙,高級防偽郵票紙,靜電復印紙,A級牛皮箱板紙,紙管原紙,高級生產用紙等。此外,還有一批技術加工紙、特種紙,如無碳復寫紙、儀表記錄紙、曬圖紙、裝飾紙、立體彩紋紙等。
2002年上海造紙工業原材料總耗量52萬噸,其中廢紙44萬噸,占原料總量的84.6%。廢紙中進口廢紙30萬噸,占廢紙量的57.70%(主要是OCC、ONP),國內當地廢紙14萬噸,占廢紙量的42.30%。木漿8萬噸左右,占原料總量的15.40%(木漿大部分為進口漿,少量為國內商品漿)。據統計目前上海廢紙回收量約為80—90萬噸,回收率為紙和紙板總消耗量180萬噸的45%—50%。所以,充分回收利用廢紙資源是上海發展造紙工業,節省木材原料,減少制漿污水,改善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蔣秘書長說,治理造紙污染是發展上海造紙工業的重要環節。上海造紙企業為實現造紙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環保及治理造紙污染上下了不少工夫。新倫紙業、實宏紙業、泛亞潛力紙業、樂凱紙業和長誼特種紙廠等都投入大量資金,在污水治理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各廠的污水處理都能達到很高的質量水平。如,上海泛亞潛力紙業有限公司(14萬噸/年廢紙脫墨新聞紙)投資2839萬元,采用沉淀——生化——化學三級污水處理技術,日處理污水量達16000m3,處理后的水質達到BOD5≤10mg/l,CODci≤100mg/l,SS≤70mg/ l;上海新倫紙業有限公司(10萬噸/年涂布白紙板、白卡紙)引進SBR廢水生化處理技術,投資2219萬元,日處理污水量達16500m3左右,處理后的水質達到BOD5≤17mg/l,CODci≤78mg/l,SS≤14 mg/l。同時,上海主要生產企業新鮮水的取水量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如,上海實宏紙業有限公司(7萬噸/年牛皮箱紙板)水單耗為20m3—25m3噸紙;泛亞紙業(新聞紙)水單耗為20m3—30m3/噸紙;上海金佰紙業有限公司(1.5萬噸/年衛生紙)水單耗為20m3—30m3/噸紙;新倫紙業 (白紙板、白卡紙)水單耗為2 5m3—30m3/噸紙,徹底摘掉了造紙是城市污染的帽子。蔣秘書長說,上海造紙工業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條件是,上海已明確定位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近年來國民經濟的增長率以10%—11%的速度遞增。隨著國民經濟、文化、生活、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上海的紙張市場也日趨旺盛。目前上海紙和紙板的消耗量在180余萬噸,人均耗紙量在115公斤左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紙張消耗市場之一。而上海市各種紙的生產量僅在43萬噸左右,已遠遠不能 滿足這個需求。大量的紙張依靠進口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包括各類紙和紙板,而且質量要求高、品種需求多、數量要求大。若按照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預測,2010—2015年上海紙張的的需求量在260—300萬噸左右。
蔣秘書長說,上海造紙工業遵照“適度發展”的指導原則,按照“ 循環經濟”的戰略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仍然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上海造紙工業發展的方向,必須以低消耗、少污染為前提,結合上海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充分回收利用廢紙資源,發展具有一定優勢的高、中檔紙和紙板,并重點開發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無污染的特種技術用紙產品為目標。目前,國內外投資者紛紛搶灘上海,有的項目已在建設中。另外還有國內外與造紙相關的行業,如精細化工、設備制造、脫水器材、電器儀表、設計院、大學等也紛紛落戶上海,并向國內外各地區輻射開展經營活動,逐步形成一條紙業的產業鏈,客觀上對上海造紙工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鵬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