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影響報刊體制整頓 新聞紙消費量將減少
雖然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報刊體制改革一直在進行,但2003年的這次對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發行的治理風暴還是被業內人士公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整頓和變革。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發行實施細則》規定,國內絕大多數的縣級報要停辦,還有眾多的行業報部門報刊要走向市場,這意味著國內報刊界要有近千種甚至更多的報刊面臨著生死的考驗,這樣大規模的整頓,其對報刊業甚至可以說對整個傳媒業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深遠的,并且這影響還將波及到整個傳媒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
紙張消費將減
到目前為止,在8家以新聞紙為主業的造紙上市公司中已有4家公司(吉林紙業、江西紙業、宜賓紙業、佳紙股份)因連續三年虧損被ST處理,而4家公司都把虧損的原因歸結為新聞紙市場的供過于求。當前,國內新聞紙每年的總供應量在300萬噸以上,而據新聞出版總署對報紙發行的統計,2003年全國報紙總發行量在1051億對開張左右,綜合考慮紙張定量等因素,全年用紙量在215萬~220萬噸左右,總需求量遠小于總供應量。
本次治理整頓后,僅停辦的縣級報就有二百多家,以每家縣報每周出一期,4開4版,印數為5000份來說,一年就減少新聞紙用量近4000萬對開張,約相當于2003年總用紙量的4%。再加上大量的行業報面向市場后的銷量將減少,當然,有一部分也會銷量增加并擴版,但綜合考慮,新聞紙總用量的減少當成定局。再加上進口新聞紙關稅的降低,進口紙的用量將有增長,國內新聞紙業將面臨著更為峻的形勢。
印刷行業是與紙業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紙的用量減少,意味著相對應的印刷能力也將過剩。而且,相當一部分被停辦的報社還擁有自己的印刷廠,停辦后,這些社辦印刷廠也面臨著重新找米下鍋的處境。
咨詢服務待興
隨著大批的行業報被迫走向市場,原來的寄生式生存模式被打碎,行業報急需學會新的生存,而市場上競爭者的增加,也使得媒體間的競爭更加市場化,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將迫使媒體用心研究自己的市場競爭戰略策略,這樣,就給專業的媒體咨詢服務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同工商企業領域的領域情況一樣,麥肯錫、波士頓、安達信、畢馬威、普華永道、蘭德公司等咨詢公司都是在市場競爭達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以前,國內的傳媒業還停留在小作坊式的運作階段,做什么怎樣做,都是靠自己一伙人拍腦袋,再者,文人相輕的舊習也影響了對咨詢業的需求,我憑什么要聽他們咨詢公司的,他們又沒做過媒體。這是以前的思路。正如世界知名的大公司也需要求助于麥肯錫等這些沒做過具體實體企業的咨詢公司一樣,充分的市場競爭將帶來媒體調查、戰略策劃、人才培訓籌劃、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需求,傳媒咨詢服務業也將走向興盛。
傳媒職場競爭加劇
經過本次整頓,除一部分黨政機關所辦報刊的編采人員“復員”重歸公務員隊伍外,另外一大批報刊的從業人員將面臨著重新擇業的問題,而他們重新擇業的范圍仍將以傳媒業為主,這將使得傳媒從業者之間的競爭加劇,給本已供過于求的傳媒人才市場再添一把火。北京等城市的人才市場發布的人才供求信息表明,傳媒業的求職數量曾一度排在各行業中的前十位之列,傳媒從業者間的競爭程度,可見一斑。當然,這對傳媒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但對傳媒業的從業人員來說,競爭的壓力會繼續增大,學會解壓降壓也應成為傳媒從業者的日常功夫。
自由撰稿人生存空間變小
由于近年來媒體數量的快速增加,國內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自由撰稿人群體,他們也是SOHO一族的主要成員,他們以向多家報刊供稿賺取稿費為生,有時一篇稿件會被多家報刊采用,而被整治的行業報刊正是這類稿件的主要用戶,很多市場化的報刊對稿件的質量及是否獨家要求較高,反而很少采用一般自由撰稿人的“通稿”。整治后,多數行業報刊即使不停辦也要提高質量走向市場,這必將增加一般水平的自由撰稿人的發稿難度,從而使得以此為生的人數減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自由撰稿人這一行走在媒體邊緣的群體,將面臨著提升自己的緊迫任務。
另外,近年來,內容供應方面又出現了新變化,那就是一些撰稿人自發組成了專門的內容供應組織,知名的如“博士咖啡”等,他們雖受到的沖擊較一般自由撰稿人小,但也不是一點影響都沒有。再往大里說,國內最大的通稿提供者新華社也會減少一部分用戶(如停辦的縣級報)。
郵發業務再減
郵政業應該是受這次整頓影響較大的行業,郵發曾經是大多數行業報發行的惟一渠道,高達40%的郵發費率及遲緩的報款返回制度曾為郵政行業的創收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業務收入和業務量均占郵政總收入和總量的10%左右,本次整頓后,郵發報刊的總量將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再加上大的發行公司的介入,郵發業務萎縮將成趨勢,郵政業須及早研究重振的策略,未雨綢繆。
農村報競爭加劇
細則中規定,在農村地區,《人民日報》、各省級黨報要創造條件出版版面較少、價格較低、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農村版。而此前,大部分省級黨報均自己辦有農村報,如大眾報業集團的《農村大眾》報、南方報業集團的《南方農村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河南農村報》等,這些農村報都已不能再用行政攤派的辦法發行了,再加上《人民日報》及省級黨報農村版的沖擊,原來的農村報也會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和生存的壓力。
體制外強勢媒體做大機會來臨
細則中規定,導向正確、經營狀況良好,年廣告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報社或1000萬元以上的期刊社,也可以接收被劃轉的報刊。這一規定對一些有做大欲望的“民間”(相對于報業集團來說)報刊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以前想兼并一些報刊有著太多的障礙和束縛,而現在,可以無障礙地放開量來吃,并且,選擇的余地也大了,只要肚子夠大,膽子夠大,很快就能吃成胖子。我想,像《體壇周報》、《讀者》這樣的有足夠潛力做大的報刊社應該能認識到這一機會的價值,利用得好,將會實現質的飛躍。
真正的媒體企業將現
從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會議透露出的信息來看,今后,我國的媒體將不再是鐵板一塊式的事業單位,將有一批報刊社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一些意識形態屬性不是很強的報刊社如計算機、汽車、體育、美容服裝等報刊社,將有可能成為首先吃螃蟹的一族。由事業到企業的轉制,看似無關媒體的內容質量,但它將對媒體的經營管理帶來一系列的質的轉變,如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引入和完善、依照《公司法》等各項法規與市場體系的對接、投融資環境的放寬,都將給媒體的發展提供一個全新的空間。 (青年記者 王立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