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日報訊 12月23日至25日,記者跟隨“許昌環保警示行”暗訪組,對許昌縣99家已關閉的小造紙廠進行實地暗訪,結果發現無一家恢復生產。
近年來,許昌縣小造紙廠發展迅速,對當地的經濟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些小造紙廠大部分靠近河流,排放的污水嚴重超標,污染了地下水資源。過去,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這個縣對“小造紙”的治理雖有聲勢和措施,但終因力度不夠,致使治理不徹底,時有死灰復燃現象,受害群眾怨聲載道。
今年以來,許昌縣痛下決心,力治“小造紙”死灰復燃。在治理中,他們叫響了“青山綠水亦政績,利潤再大也要關”的口號,成立了專項治理工作組,有關部門整體聯動,分工合作。電業部門切斷電源,吊走變壓器;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清除原料;綜合執法隊對轄區內進行拉網式檢查。對個別在規定期限內關閉不到位或拒不執行的企業,他們運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強制執行。該縣蔣馬的一家造紙廠多次收到關閉通知書,但仍在偷偷生產,最后綜合執法隊出動30多人,用大型吊車徹底拔掉了這顆“釘子”。
為確保“小造紙”取締后絕無死灰復燃現象,該縣對環保部門實行了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其中規定,班子成員分包到片,中層干部包鄉,一般人員包廠。凡發現所包企業有死灰復燃現象的,對班子成員罰款500元并通報批評,中層干部予以撤職,一般工作人員開除公職。25歲的女環保工作人員彭淑賢分包了長村張鄉的憲軍造紙廠后,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趕到廠里,一直盯到晚上11時許才回家。在她的耐心說服下,廠主自動拆除了設備,關閉了廠子。
該縣在對“小造紙”堵的同時,著力在疏字上下工夫,幫其轉行從而走出困境。他們積極為關閉后的造紙廠出注意、選項目,給予優惠政策。如今全縣70%的小造紙企業已順利轉產,這些轉產為無污染的企業,目前經營狀況良好。該縣環保局局長武艷秋對記者說:“關閉這些小造紙廠,每年損失2000多萬元。但為了碧水藍天,損失再大也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