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聞資訊>每日新聞>正文     
 

中國林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http://www.hnckzkzs.com 2003-12-09 景華紙業網
 

     景華紙業網獨家報道
中國造紙業與林業發展論壇系列報道之二

國家林業局全國木材行業管理辦公室 常務副主任孫建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以森林為主要經營對象的林業,不僅承擔著生態建設的主要任務,而且承擔著提供多種林產品的重大使命。進入21世紀,人類正在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開始向生態文明邁進。我國也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林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 中國林業的資源情況

 林業的發展以資源為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五次森林資源清查。第五次森林清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林業用地39.5億畝,森林面積23.8億畝,活立木蓄積量124.9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6.55%(見表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森林覆蓋率為8.6%,增加近8個百分點。 

1 全國歷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

次數

清查時間

活立木蓄積量(億立方米)

森林面積(億畝)

森林蓄積量(億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

1

1973-1976

95.32

18.28

86.56

12.70

2

1977-1981

102.61

17.29

90.28

12.00

3

1984-1988

105.72

18.70

91.41

12.98

4

1989-1993

117.85

20.06

101.37

13.92

5

1994-1998

124.88

23.84

112.67

16.55

 總的看,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蓋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見表2),F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較大,且相當一部分郁閉度在0.4以下,生態服務功能低下,畝均蓄積量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從地域分布上看,我國森林東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區少,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四川、云南五省區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占全國的41.3%和52.4%,而華北、華中和西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很少,尤其是西北的青海、甘肅、新疆、寧夏等省區的森林覆蓋率不足5%,其中青海省只有0.43%;謴秃桶l展森林資源的任務十分繁重。

 2 世界林業發達國家與我國森林資源比較

國 家

森林面積(億畝)

森林覆蓋率(%)

人均森林面積(畝)

澳大利亞

23.18

20.1

124.5

加拿大

36.90

26.5

118.5

俄羅斯

127.71

50.4

87.0

芬蘭

3.29

72.0

63.0

巴西

81.59

64.3

48.0

瑞典

4.07

65.9

46.5

馬來西亞

2.89

58.7

13.5

美國

33.90

24.7

12.0

印度尼西亞

15.75

58.0

7.5

日本

3.61

64.0

3.0

德國

1.61

30.7

2.0

中國

23.84

16.55

1.8

世界

580.24

29.6

9.0

 按照《森林法》的規定,我國林種分為五類:一是用材林,現有面積15.5億畝(含竹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66%;二是防護林,現有面積3.2億畝,約占14%;三是經濟林,現有面積3.0億畝,約占13%;四是薪炭林,現有面積0.7億畝,約占3%;五是特種用途林,現有面積0.6億畝,約占3%。

 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全國約有脊椎動物6266種,占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0%。其中,獸類約500種,鳥類約1258種,爬行類約412種,兩棲類約295種,魚類約3862種。全國約有3萬多種植物,僅次于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約有30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419種和13類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特別是大熊貓、朱鹮、金絲猴、揚子鱷、虎、藏羚羊、蘭科植物、紅豆杉、蘇鐵等動植物種處于極度瀕危狀態。為保護這些瀕危野生動植物,我國先后頒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398種野生動物、246種和8類野生植物確定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對象,予以重點保護。 

我國自然保護區總數1551個,總面積19.4億畝(含海洋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3.5%,其中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1156個,總面積17.4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2.1%。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71個,總面積8.7億畝,其中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122個,面積7.2億畝。

 在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各類自然保護區中,野生動植物類型458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544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29個,濕地生態系統類型125個。目前,我國共有22處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1處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3處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相當一部分自然保護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

 二、 中國林業的現狀

 對中國林業的現狀進行估價,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成就巨大;二是問題嚴重。林業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人工造林勢頭很猛,人工林保存面積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全國植樹造林以年均7500多萬畝的速度發展;進入新世紀,隨著六大工程的啟動實施,造林綠化速度迅速提升,2002年造林面積首次超過1億畝,達到1.12億畝,其中人工造林9907萬畝,飛播造林1295萬畝,另有跡地更新529萬畝、封山育林4749萬畝,林業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見表3)。目前,全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7億多畝,居世界第一位,約占世界人工林面積的26%。

 3 1992-2002年全國造林面積    單位:萬畝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面積

9045

8850

8985

7830

7380

6525

7215

7350

7665

7425

11205

 二是林業產業不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為滿足國民經濟對木材的需求,國家相繼建立了135個國有大中型森工企業,林業系統曾經位列國民經濟各部門前五名。建國50多年來,累計生產木材50多億立方米,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林業面向市場,改革傳統的單一產業結構,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林機制造快速發展,非林非木產業發展和對林地資源多種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藥材、經濟林、竹產業等一大批新興產業異軍突起。2001年,全國木材產量4552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2111萬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產量37.8萬噸,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林業機械產值達100億元,有的林機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林產品產量6880萬噸,年產值達1320億元;花卉生產面積369萬畝,年銷售額達215.8億元;森林公園接待游客8565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28.2億元。全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4090.5億元(見表4、表5)。

 4 我國主要林產品產量

產品

單位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木材

萬立方米

6766.9

5966.2

5236.8

4724.0

4552.0

竹材

萬根

44792

69253

53921

56183

58146

鋸材

萬立方米

4183.8

1787.6

1585.9

634.4

763.8

人造板

萬立方米

1684.6

1056.3

1503.1

2001.7

2111.3

松香

萬噸

48.1

41.6

43.5

38.7

37.8

5 我國主要林產品進出口數量

產 品

單位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原木

出口

m3

9.7

3.2

2.3

2.7

1.8

進口

m3

258.3

482.3

1013.6

1361.2

1686.4

鋸材

出口

m3

40.9

25.8

35.5

41.4

45.0

進口

m3

86.3

169.0

275.6

361.4

403.4

木片

出口

萬噸

189.8

157.1

160.9

185.5

177.1

進口

607

1522

2835

1202

3596

木漿

出口

萬噸

2.9

1.3

0.2

1.3

0.6

進口

萬噸

77.9

217.9

308.0

329.4

487.3

紙和紙制品

出口

萬噸

14.9

14.1

13.4

26.3

35.3

進口

萬噸

286.8

502.3

553.0

505.0

469.4

松香

出口

萬噸

21.5

25.4

26.1

28.1

30.2

進口

1018

1323

1228

1556

836

三是林業科技水平顯著提高,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建國以來已取得林業科技成果5100項,其中獲國家級科技獎勵的成果306項,“包蘭淺沙坡頭地段鐵路治沙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和“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廣”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林業科技貢獻率由20世紀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經過50多年的努力,我國初期健全了林業法律體系。全國人大先后頒布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定》、《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頒布了《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退耕還林條例》等,為林業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林業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生態惡化的局面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土地沙化。我國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來,我國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樹造林,防沙止漠,延緩沙化擴展。但由于亂采濫挖、亂砍濫伐、濫用水資源等人為因素破壞,我國土地沙化仍呈不斷擴展之勢。20世紀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擴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擴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擴展3460平方公里。強沙塵暴天氣50年代發生5次,70年代發生13次,90年代發生23次,近幾年來每年都發生10余次,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危害越來越大。目前,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74.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受沙化影響的人口達4億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經濟損失540多億元。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養分相當于4000萬噸標準化肥。目前,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億噸。20世紀50年代,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90年代已經上升到56萬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每年輸入黃河的16億噸泥沙中,約有80%來自這一地區。 

三是旱澇災害嚴重。森林、濕地的破壞,造成調節氣候、調節徑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導致旱情、加劇澇災。我國20世紀50年代受旱農田1.2億畝,90年代達到3.8億畝。全國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嚴重缺水。1972年黃河第一次斷流,1985年以后連續出現斷流,1997年斷流時間達226天。全國因干旱每年損失2300億元。在我國,洪澇災害也十分嚴重,近50年來,每3年就發生一次大洪水,我國平均每年罹澇耕地面積1.5億畝,成災面積1.2億畝,損失糧食100億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積,黃河下游已成為地上懸河;長江的荊江河段河床已高出兩岸8米;全國8.2萬座水庫總庫容被淤積三分之一。

 客觀分析生態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主要原因:一是森林資源底子薄、總量不足、分布不均;二是人口、經濟高速增長對森林資源造成巨大消耗;三是林業投入長期不足,稅費較重;四是林業改革滯后,體制、機制不順。根據對林業現狀的分析,可以做出這樣的基本判斷:中國林業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林業建設成為生態建設的首要任務。

三、 中國林業展望

 基于現狀和國民經濟發展要求,中國林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確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為總綱,以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為中心,以科教興林和依法治林為手段,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切實抓好六大工程建設,努力推進中國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跨越世界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走過的邊破壞邊治理的漫長歷程,直接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林業建設的目標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0.3%,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風沙區的沙漠化有所緩解,全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林業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全國適應入世后的國際競爭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3.4%,重點地區的生態問題基本解決,全國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蓋率達到28%以上,基本實現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給自足,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林業經濟發展水平躋身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建立比較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為了實現上述發展目標,國家對原有的十七個工程項目進行了系統整合,形成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和長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六大工程覆蓋了我國97%以上的縣,規劃造林任務超過11億畝,工程規劃總投資7000多億元,工程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投資之巨為歷史所罕見。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其投資超過了前蘇聯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美國羅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國綠色壩工程,成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在國內外具有巨大影響(見表6)。

 6 六大林業工程基本情況

工程名稱

建設范圍

2010年建設任務(萬畝)

2010年規劃投資(億元)

合計

造林

低改

合計

中央

貸款

地方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17省區市734個縣、167個森工局

19097

19097

 

968

789

 

179

退耕還林工程

25個省區市1897個縣

48000

48000

 

3372

3372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5個省區市75個縣

11360

11360

 

391

352

 

39

“三北”和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28個省區市2105個縣

43409

32843

10566

674

462

 

212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31個省區市

 

 

 

1356

664

 

692

重點地區速豐林基地建設工程

18個省區市886個縣、114個林業局

19995

9270

10725

718

144

502

72

合計

 

141861

120570

21291

7479

5783

502

1194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工程實施范圍包括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7個森工局(場)。從2000-2010年主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按計劃調減木材產量1991萬立方米,對14.1億畝森林嚴加保護。二是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步伐。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新增林草面積2.2億畝,其中新增森林面積1.3億畝,森林覆蓋率增加3.72個百分點。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職工74.1萬人,對48.3萬離退休人員實行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

退耕還林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工程覆蓋了中西部所有省區市及部分東部省區,涉及25個省區市,1897個縣。規劃在2001-2010年間,完成退耕地造林2.2億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億畝,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4.5個百分點,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3億畝,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5.4億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決首都周圍地區的風沙危害問題。工程建設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省區市的75個縣。規劃造林種草11360萬畝,其中,封沙育林育草2666萬畝,飛播造林2788萬畝,人工造林5906萬畝。 

“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具體包括“三北”防護林第四期工程,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沿海、珠江防護林二期工程,太行山、平原綠化二期工程及綠色通道工程。主要解決“三北”地區的防沙治沙問題和其它地區各不相同的生態問題。其中,“三北”防護林工程范圍包括我國“三北”地區13個省區市約590個縣。計劃在2001-2010年間,完成造林1.42億畝,治理沙化土地1950萬畝。工程建成后,將使工程區內的森林覆蓋率凈增1.84個百分點,使近1.7億畝農田得到庇護,1.9億畝沙化、鹽漬化、退化草場得到保護和恢復。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范圍涉及我國28個省區市的有關地區,計劃在2001-2010年間,完成造林2.7億畝,改造低效防護林1.1億畝,管護好現有森林5.6億畝。工程建成后,將使長江流域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2.5個百分點,珠江流域提高2.87個百分點、沿海地區提高3.29個百分點、太行山地區提高12.7個百分點、平原地區提高2.2個百分點。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主要解決物種保護、自然保護、濕地保護等問題。工程實施范圍包括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分布區,生態脆弱地區和濕地地區等。計劃在今后十年,抓好三個重點:一是建成大熊貓、朱鹮、金絲猴、藏羚羊、虎、蘭科植物等15個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二是建成200個典型的森林、濕地和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項目,32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示范項目,5萬個自然保護小區;三是建成國家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野生動植物國家科研體系和有關監測網絡。到2010年,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增加到1800個,其中國家級的達到220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6.14%。

 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項目:主要解決我國的木材供應問題,并為其他五大生態工程建設提供重要保證。工程實施范圍包括我國400毫米等雨線以東的18個省區的886個縣、114個林業局(場)。規劃用15年時間,分三期建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2億畝。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3億立方米,約占國內生產需求量的40%,加上現有森林資源的利用,國內木材供需基本趨于平衡,可支撐木漿生產能力1386萬噸、人造板生產能力2150萬立方米。

 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深化林業改革,解決林業建設的體制、機制問題。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繼續深入推進林業分類經營改革。按照森林主導利用目的的不同,將林業區分為公益林業和商品林業兩大類,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政策措施。公益林業作為社會公益事業,實行事業化管理,以政府投資為主,并吸收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業作為基礎產業,實行企業化管理,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和調節其發展,政府給予必要的扶持,其林木采伐按市場需要盡量滿足采伐限額。二是以重點國有林區為突破口,改革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把森林管理職能從森工企業中剝離出來,由新組建的國有林管理機構代表國家行使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企業主要行使森林資源經營權。

 調整完善不適應的林業政策,理順林業生產關系。一是完善林業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共財政支持體系,逐步使公益林業建設和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各級財政長期穩定的投入保證;制定商品林建設的信貸優惠政策。堅決調減林業稅費中不合理的部分,包括育林基金和維簡費,使務林者得其利,植樹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林業發展的良性機制。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林業管理政策。完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承包、租賃、抵押、繼承政策,增強林業活力。改進林木采伐管理,對人工林特別是工業原料林盡量滿足采伐限額,做到管死一塊,放活一塊。

 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林業。凡有能力的農戶、城鎮居民、科技人員、私營業主、外國投資者、企事業單位等,均可單獨或合伙參與林業建設,從事植樹造林,所造林木歸投資者所有。建立健全有關法規,強化非公有制林業的法律地位。切實貫徹“誰造誰有誰受益、合造共有齊發展”的政策,使林業投資者的財產所有權真正落到實處。統一相關政策,包括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經營利用政策等等,促進各種經營主體的平等競爭。公有制林業,也要引入民營機制,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 

 

聲明:本文版權屬本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相關報道:
“2003年中國林業發展報告”白皮書內容摘要
中國造紙業與林業發展論壇昨天在京召開(圖)
廣東省成立省林業產業協會 做大作強廣東林產業
推林業產業化 岳紙與懷化30萬噸紙漿項目簽約
 
 發表評論
發  表:
筆  名:
 
 
新聞查詢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