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聞資訊>每日新聞>正文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http://www.hnckzkzs.com 2003-12-08 景華紙業網
 

    景華紙業網獨家報道
中國造紙業與林業發展論壇系列報道之一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  會長林宗棠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在新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基本實現工業化,并鄭重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黨中央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深刻認識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要途徑,對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實現工業化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一五"計劃時期算起,我們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斗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國家。但是,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中央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加速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工業化,是能夠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加快實現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走經濟建設新路子的根本指導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這是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做出的正確決策。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后發展信息化的。傳統的工業化模式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同時也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由于受歷史條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經濟體制的制約,推進工業化、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仍同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已經走不通。我國今后實現工業化,既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也要認真總結和汲取我國以往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堅決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這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使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開始進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動化時代。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范圍經濟貿易發展和資金技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和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特別是信息化以世界為舞臺,導致了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做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策,充分說明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第三,這是我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必由之路。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實踐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政治穩定,必須在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十分注意廣辟就業崗位,努力擴大就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就業和勞動者福祉的增加,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必須正確處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工業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工業化的內涵和道路有所不同。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廣泛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信息產業蓬勃興起。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的強大動力。信息化也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傳統工業化的內涵。信息化為我國高起點加速推進工業化提供了可能。大力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決策。

二、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根本上說,工業化過程就是伴隨科技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黨的十六大報告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做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這就為我們推動工業化、現代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

    第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同時,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信息產業,是順應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大趨勢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特別要加速發展微電子和軟件產業,提高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企業生產經營,都要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加快信息化步伐。積極促進金融、財稅、貿易等領域的信息化,積極發展電子商務。要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大型系統軟件、超高速網絡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產業化。在大力推進信息化的同時,積極推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二,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我國傳統產業已有相當規模和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很大,今后相當時期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加科技含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我國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加大,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批重點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傳統產業特別是工業攤子過大,產業集中度不高,技術裝備落后,資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與高附加值產品短缺并存等問題仍很嚴重,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任務十分艱巨。關鍵在于加強規劃,通過改革、調整和技術改造,優化結構,發展規模經營,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第三,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加快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但與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總量不足,比重過低。目前,我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也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內部結構落后,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和不足;三是服務領域狹小,服務水平不高。因此,必須更加重視發展服務業,顯著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特別要加快發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保健和體育事業。同時,要繼續發展交通運輸、倉儲、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修理等傳統服務業。

    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一定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揚長避短,正確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發展傳統產業的關系;二是正確處理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三是正確處理發展虛擬經濟和發展實體經濟的關系。

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必須進一步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今后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選擇我國具有一定優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的研究領域,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力爭取得新的突破。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在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高技術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發展的突出地位。實施重大高新技術工程項目,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四是選擇裝備制造、農產品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等重要領域,加快開發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積極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匯集機制。完善并嚴格執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育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須堅持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通過教育創新和發展,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第二,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必須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合理開發和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尤其要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嚴重的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推行清潔生產。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完善法制建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第三,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一方面,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實現改革的新突破。要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改善經營管理。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有利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和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無論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還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都要著眼于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采取深化改革的措施和辦法,積極探索和開拓新型工業化道路。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實施"走出去"戰略。要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著力引進國外智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

聲明:本文版權屬本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相關報道:
中國造紙業與林業發展論壇昨天在京召開(圖)
廣東省成立省林業產業協會 做大作強廣東林產業
推林業產業化 岳紙與懷化30萬噸紙漿項目簽約
林業投資調查報告
 
 發表評論
發  表:
筆  名:
 
 
新聞查詢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