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造紙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三位,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國造紙工業發展之快。但是,我國的紙張產品基本上只能滿足國內低消費水平需要,還遠遠不能適應對高質量紙制品的需求。我們如何面對國內不斷升高的對高檔紙的需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惟一出路,用專家的話來說,只有“林紙一體化”才有可能,“林紙一體化”不僅是解決造紙原料問題,也是解決小紙廠遍地開花,解決造紙污染問題的出路之一,國家也應在有關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使我國造紙工業早日走上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 現代紙業,在全世界制造工業中,其產值位居電信制造工業和汽車工業之后,而在鋼鐵工業和航天工業之前。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及北歐等發達國家,紙業已成為十大支柱產業之一。在我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紙業的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漿紙依賴進口
我國的漿紙一直以來都依賴于進口,尤其是自1993年以來,中國木漿、紙、紙板的進口量持續增長,2002年的木漿進口量比1998年翻了一番還多。目前進口的漿和紙居中國主要進口商品用匯第三位,僅次于石油和鋼材。中國造紙協會2002年年報提供的數字表明,2001年,中國進口木漿,紙和紙板共用去外匯1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0億元,每年花在進口漿紙制品上的錢,可以再造一個三峽。專家早在論證中得出,木材造紙在出漿率、成本比較、環境保護等方面遠遠優于草類纖維,只有木纖維的特性才能夠適應高檔次、高質量產品的要求。而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走以草類纖維為主要原料的生產路線。于是,國內生產的紙質用品只能滿足低檔消費的需求,但以木漿為原料的高檔產品嚴重短缺,只能依賴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造紙工業原料結構不合理,木漿比重小,非木纖維比重大是制約國內造紙業發展的瓶頸。
“多草缺木”是關鍵
我國造紙專家崔鶴鳴教授早就尖銳地指出,中國龐大的造紙量是支撐在兩只“泥足”之上的:一只是“草”,即以草類纖維為紙漿主要制漿原料的路線,另一只是“小”,即以發展小造紙廠為主的產業路線,中國紙業靠這兩只腳躋身于世界第三大國,比其他工業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危機。世界紙業強國如美國、加拿大、芬蘭等國95%以上采用木漿造紙,而國內的造紙企業大都以麥草和廢料為主要原料,以非木纖維為主要原料不僅難以大量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如銅版紙等,另一方面,它還造成了中國造紙企業平均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污染嚴重,競爭力弱,以至于從根本上制約了中國造紙業的發展。
“多草缺木”是我國造紙工業以非木纖維為主要生產原料的客觀因素。中國是農業大國,草類資源豐富,麥草集中于山東、安徽、河南、江蘇等省;稻草集中于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區;湖南、湖北以及東北地區蘆葦資源豐富;廣東、廣西地區甘蔗資源豐富。另一方面中國森林資源短缺,人均森林面積排在世界的119位。而且森林地域分布極不平衡,樹齡結構不合理,可采資源不足。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紙張市場一直被短缺所困擾,為了消除短缺,就把追求數量擴張,擴大生產能力作為重點,這使得以草為原料造紙得以大發展。
大力推廣“林紙一體化”
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要甩掉“草漿為主要原料”這只“泥足”,發展以木纖維為主要原料制漿的路線。木纖維的主要來源就是人工林,林紙結合,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是世界造紙工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是26%,加拿大、芬蘭等造紙發達國家高于甚至十幾倍于這個標準,中國的造紙業興起也應繼續寄希望于林紙一體化,即人工林場是紙業的第一車間,更深一層就是,林和紙是同一個投資主體。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共營造了3億多畝人工林。我們不能等林造好了再發展木漿造紙業,而應以紙業的發展帶動人工林的發展。在發展林紙一體化的過程中,企業可以自行投資建設原料林基地,將原料林建設作為企業生產的第一車間,將林木培育費用計入制漿造紙產品成本。也可以采取造紙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或訂單方式,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發展林紙聯合,由造紙企業直接對農戶下訂單或簽合同,企業可獲得穩定的原料供應,同時農民也保證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實踐,輔之以必要的國家政策,林紙一體化必能順利進行。
造紙業是目前我國國內少有的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行業。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紙及紙板的消費量將在8000萬噸左右。據統計,2002年世界各國人均耗紙量的平均值是55公斤,最高的美國已近達到人均耗紙310公斤,而中國這個數字才27公斤,因此,紙品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林紙聯合、發展木漿造紙業是重塑中國造紙業的戰略需要。(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