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畢升發明了造紙術,但如今在日本,造紙術卻取得了特殊的發展,并成為日本傳統產業和支撐其傳統文化的象征。日前記者到日本西部福井縣采訪時,看到今立町的造紙作坊特別多。據介紹,這里是日本最大的“和紙”產區。那么,日本的傳統產業何以能得到如此的保護和發展?
今立町和紙紀念館館長加藤良夫說,1500年前,造紙術從中國傳入日本,對日本文化的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日本民俗繪畫藝術的鼻祖《浮世繪》,就是印刷在和紙上的;日本室町時代的《越前奉書》開創了官府紙印文書的先河;1868年明治維新后發行的新紙幣“太政官金札”,也以和紙為原料,包括現代日本紙幣上的水印花紋都是從“越前制紙”借用來的技術。
加藤館長介紹,和紙的制造工藝嚴格遵循傳統方法。首先是選料非常講究。現代造紙工業以木材為原料,樹皮、樹干和樹根都可作為木漿原料。但和紙在選料時只選擇3種植物的樹皮:楮木、三椏、雁皮。楮木皮的特點是纖維粗壯、質地結實;三椏皮的特點是纖維結實有光澤,適合做紙幣等的原料;而雁皮則質地薄細、白潤光澤。通過對上述3種原料進行不同比例的配合,就可以生產出不同質地、不同用途的紙張。
記者走進西野平又衛門家的和紙作坊時看到,整個作坊只有4個人,從煮皮、選料到化漿、曬紙,全部是手工操作。特別是選料非?季,一名中年婦女仔細挑出一絲一絲的樹皮纖維,毛皮、雜質等一律扔掉。曬紙是顯示工匠技術的最重要工序,像篩子一樣的曬紙框在漿槽中輕輕一撈,平端出來就是一張和紙的原形。據說這種紙根據不同的需要,可曬出不同的厚度,最厚可達兩公分,最薄只有0.03毫米。且一批產品可做到厚度規格完全一樣,憑的完全是老工匠的經驗和手感。這種手工作坊的生產能力很有限,4人一天只能生產120張1米乘0.6米的和紙。
巖野制紙所據說是今立町最大的造紙作坊,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作坊的第4代傳人巖野平三郎被當地尊為和紙技術的權威,他曬出的最大一張紙達到7米長、4.3米寬。他和他的制紙所還被編入了日本的小學課本。如今,他的作坊共有員工50人,生產日本房屋的隔扇紙、字畫紙張和印刷用紙。巖野說,日本傳統造紙的特點在于選料和經驗,他特別強調,經驗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據今立町町長之崗俊三介紹,今立町現在有80多家和紙作坊。政府為支持和保護傳統產業,制訂了一套完整的支援政策。例如,像造和紙這樣的傳統產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培養接班人,所以町政府和造紙業行會便定期舉辦講習班,請專家和老師傅講原理,還要手把手地教年輕人制作技巧,學習班費用全部由町政府負擔。其次,國家和地方財政對傳統產業采取傾斜政策,如對設備投資貸款提供利息補助,町政府對每家作坊的污水凈化設備提供三分之一補貼,等等。正是依靠這些政策,像和紙這樣的傳統產業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