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造紙行業上市公司中報,可以發現其業績增長相當不錯,再同行業基本面對比一下,發現整個行業增長也相當不錯。但是翻看各個機構對2003年下半年或四季度的投資建議,卻少有人提及造紙行業。今年一直以 “價值發現”為風向標,但現在對于一個明顯處于行業景氣期的行業卻不約而同地視而不見,豈不是有些奇怪?
19家造紙類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長17%,利潤平均值從上年同期2700萬元增加到3800萬元,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長37%,利潤率從上年同期8.52%提高到10.02%。
2003年上半年,造紙行業全行業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837.57億元,同比增長了22.60%;累計實現利潤總額500.56億元,同比增長了28.88%。相反,全行業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為129.62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33.48億元減虧3.86億元。2002年,全國紙及紙板生產量3780萬噸,同比增長18.13%;消費量4332萬噸,同比增長17.62%。
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造紙行業已明顯進入行業景氣期,各項指標均表現出色。而造紙類上市公司的各項平均業績也均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那為什么就是不被機構看好呢?
應該說,造紙類上市公司之間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這種分化有著深刻的行業背景。我國一直是紙張進口大國,國內紙張供需一直存在缺口,但近年來,紙張供應持續增長。隨之而來的是業內競爭加劇,行業結構調整和整合速度加快,最終導致優勝劣汰。
據統計,在2002年,紙及紙板生產企業從4000家左右下降到3500家左右。而這種行業整合體現在上市公司中則是兩極分化日趨嚴重。正是由于兩極分化嚴重,使得即使行業成長性較好,整個板塊也不可能產生群體效應,一如上半年的汽車與鋼鐵,而更多的只能是一種個股行情。這樣的板塊,注定了在二級市場上只能是一個弱勢板塊,這也就是為什么機構不推薦造紙行業的主要原因。但弱勢并不代表沒有機會,恰恰相反,行業整合反倒有利于行業龍頭的誕生與成長,晨鳴紙業與華泰股份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在任何一個進入整合期的行業,一個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做大做強。做大指的是擴大規模,做強則須技術領先。
規模技術成制勝關鍵
晨鳴紙業與華泰股份在近幾年適時的擴大規模、購進先進設備、控制成本、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從而使企業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規模的擴大保證了盈利的穩定,而盈利的穩定又保證了公司有足夠的資金繼續擴大產能和購入設備,從而提高盈利能力,從這個角度看,晨鳴紙業與華泰股份不僅僅是績優,而且成長性也較好。此外由下表可以看出,這兩只股票市盈率、市凈率以及股價均較低,再加上其良好的基本面,值得投資者中長期關注。(萬聯證券 趙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