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紙行業處于高速增長的階段
中國造紙行業正處于從現有工業過渡到大工業的階段,總的表現為處于社會需求高增長的階段。據統計,近10年中國對紙張的需求年增長率為8.77%,高于GDP的增長率。具體來看,從1991~2001年,各主要紙類品種的社會需求年增長率分別為:新聞紙14.1%,印刷書寫紙9.5%,銅版紙18.8%,生活用紙13.3%,白紙板及涂布白紙板19.5%,箱紙板及瓦楞原紙13.7%。據中國造紙協會預測,到2005年中國紙及紙板消費總量將為5000萬噸,比2000年的3600萬噸增加1400萬噸,年均增長率6.8%,到2015年紙及紙板消費將為總量8000萬噸,比2005年增加3000萬噸,年均增長率預計為4.8%。
二、行業發展迅速,但是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檔產品生產能力不足
國際化促進了行業發展但給企業帶來危機(設備進口、投資占80%),進口產品對國產紙沖擊巨大;外國企業在國內投資建廠對國有企業沖擊較大,外國企業看好中國市場,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這些企業的建立對國內企業,尤其是目前中國紙業的主力軍——國有大中型造紙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例如,來自印尼金光集團的APP(亞洲漿紙)公司目前在國內建了4個原料林基地、13家造紙及紙制品工廠,產品包括涂布紙板、銅板紙、雙膠紙、無碳復寫紙、衛生紙等多個品種。這類企業屬于拿國內的資金占國內的市場、擠國內的企業。因此,雖然市場未來前景廣闊,但國內企業競爭力較弱。
三、國家對造紙行業的投資力度加大,行業整體的競爭力得到了明顯增強
近幾年,國家對造紙行業的投資力度加大,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國家增發國債資金中分別有90億元、105億元和70.4億元用于技改,而造紙被確定為“六個半標志性目標”之一,得到了重點支持。目前造紙業國債技改項目已經實施了21項,總投資140億元,其中貸款82億元,重點企業技改項目的效益開始顯現,從而使國內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得到了明顯增強。
四、產品市場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國內市場國際化,是當前中國紙業的重要特征。國際化表現在產品方面是中國每年進口大量的紙漿、紙及紙板、紙制品;表現在裝備方面是重大技術改造的關鍵設備多數都從國外引進;資金方面表現在是外商投資建廠踴躍,“九五”期間,基建、技改項目共投資約300億元人民幣,其中來自國外的資金占投資總額的4/5。
五、纖維原料與項目建設資金短缺是制約中國紙業發展的瓶頸
中國是一個以非木材纖維為主要造紙原料的國家,目前中國的造紙原料中木材纖維比重僅為17%,其余是廢紙漿和蘆葦、稻麥草等非木纖維;而世界紙業強國的造紙原料都是以木材纖維為主。木材纖維資源少是中國紙業產品檔次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為16%,但可用于造紙工業的資源很少,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以后,國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林木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這種狀況制約了造紙工業的發展。
項目建設資金短缺是中國紙業發展的另一個制約因素。制漿造紙工業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每增加1萬噸高檔產品的生產能力,需要資金1~2億元人民幣。據預測,從現在起到2010年,中國紙業至少需投入2000億元人民幣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要求。這么大數額的一筆資金,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企業來說,都是十分巨大和難以籌集的。
另外,加入WTO后,各種紙產品關稅稅率逐年大幅度降低,將在今后幾年對國內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經初步測算,2002年紙產品平均關稅由15.2%降至9.7%,平均降稅幅度大約為36%,這對國內同類產品沖擊很大。2002年最高關稅率26.3%(卷煙紙),最低關稅7.2%(牛皮紙和紙板)。稅率的逐年降低將對國內企業產生持續沖擊。因此,國內造紙企業應充分利用好過渡期,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