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聞資訊>每日新聞>正文     
 

我國造紙業發展仍有諸多不利因素

http://www.hnckzkzs.com 2003-09-09 景華紙業網
 

        我國已進入世界造紙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之列,今后將向造紙強國方向發展。這是有關專家在進行深入調查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


        據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院長曹振雷預測,到2005年,我國紙和紙板的總消費量會達到5018萬噸,2010年可達6800萬噸,將超過國家經貿委公布的造紙工業“十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據芬蘭造紙工程師學會最新的研究成果,當把人均GDP和人均耗紙量相互聯系比較,發現兩者之間有線性關系。即在目前經濟發展階段,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時,人均耗紙量與其呈現良好的線性關系,而當人均GDP在5000-15000美元之間時,人均耗紙量將明顯加快,而當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時,人均耗紙量將減緩。盡管我國目前離人均GDP5000美元的目標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但研究我國最近十幾年人均GDP和人均耗紙量之后可以發現,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即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人民幣,人均耗紙量將會增加3公斤。


                
        改革開放以來,造紙工業迅速崛起,紙品市場呈快速增長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2001年紙和紙板產量為3200萬噸,消費量為3686萬噸,人均消費量29公斤。紙及紙板進口量560萬噸,進口廢紙642萬噸,出口不足1000噸。紙制品進口28萬噸,出口77萬噸。進口合計1719萬噸,用外匯64億美元,已躍居進口商品用匯第三位,僅次地石油和鋼鐵。2001年我國紙和紙板生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目前我國已進入世界紙品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之列,備受國際同行矚目。


                
        假設我國在今后一段時間內GDP總量以年均7%的速度遞增,同時,取過去12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0.91%作為今后的年人口凈增長率,到2010年,我國的人均GDP達到13890元人民幣,屆時人均耗紙量可達50公斤?梢灶A測,到2005年,我國紙和紙板總消費量可達5018萬噸;而到2010年,總消費量將達6850萬噸。


                
        以生產書寫紙和印刷紙的大省——山東省為例,“九五”以來,造紙工業發展迅速,經濟效益連年位居全國首位。尤其是被山東省造紙工業協會命名的當年度山東造紙行業經濟效益的“十佳企業”,不僅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市場額高,而且注重環保,關注民生,對山東造紙的整體貢獻大,對全行業起到很好的龍頭示范作用。雖然每年“十佳企業”都有變化,但晨鳴、華泰、太陽、銀河、泉林、華金、華眾、魯南、泰山等企業一直名列其中,成為省內舉足輕重的隊伍。通過龍頭企業群體的生產規模擴張,盈利能力增強,技術設備進步,已使山東由造紙大省轉向造紙強省。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勢必要求造紙工業“通過上市、兼并、整合、重組”等形式,在主要行業形成若干擁有自由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調整結構,促進升級的骨干和依托。


                
        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將是生產的強大牽動力,同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也是拉動造紙業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造紙業的發展需要消費和投資雙重拉動作用。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加大投資,擴大規模,改造創新,整合重組等發展模式仍是造紙大軍進攻的基調,為滿足市場需求,也不妨保護相當比例的進口量。


        盡管造紙業總體來看前景看好,但專家對其不利因素仍有十分清醒的認識。

                
        首先是造紙工業有效供給面臨的困難。目前國內還有一大批設備和技術都十分落后的小廠,限制了行業的競爭力和生產力。造紙業屬技術和資金密集型,國內投資造紙工業的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全面權衡技術經濟指標,盡可能采用實用技術,權衡好短期收益和長期生存的關系。另一個關鍵是要解決好有限的資源,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造紙工業。


                
        其次是造紙業普遍面臨資金困難。對目前大多數造紙企業來說,資金問題是制約其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擁有3000多萬噸生產能力,單機生產能力在5萬噸以上以及紙板機生產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生產能力需要投入巨資改造。


                
        再次,造紙工業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發展的瓶頸。國內資源的有限性使得纖維資源的短缺變得日益嚴峻。按每增加一噸紙和紙板,需要原生紙漿600公斤計算,廢紙的成漿得率為85%,按照造紙“十五”規劃的生產目標,到2010年我國所需的原生紙漿的增量為1300萬噸,如在近期內不能大規模提高我國紙漿的生產能力,中國植物纖維的短缺局面將會直接影響到國際市場的價格走勢。


                
        對于廢紙而言,專家指出,廢紙的供應量可能不會十分緊張,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國產廢紙的質量能否滿足生產品種質量的需要,二是消費后的廢紙(尤其是質地優良的紙板)是否留在國內,因為目前我國正成為日用消費品主要出口國,大部分包裝箱都隨商品出口到國外,并在目的地回收。


                
        我國是造紙大國,但同時也是紙原料的短缺大戶。2001年我國進口紙及紙漿用匯高達64億美元,紙的花銷排在進口商品的第三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不得體的“高消費”。江澤民同志在全球環境基金第二屆成員國大會上指出:“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卻不斷增長,如果這兩方面關系處理不當,必然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實現!


                
        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我國廢紙回收狀況仍不盡如人意,城市垃圾分類回收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固體物排放及回收利用至今缺乏有效約束力的法律規章制度,從事環保、變害為利的企業和個人總是好心不得“好報”,一方面我國每年要用巨額外匯花高價從國際市場進口紙,另一方面大量廢紙被人無端遺棄或盲目焚毀,這不能不說是個“怪圈”。


                
        業內人士指出,回收廢紙價格偏低,制度不嚴,渠道不通,政策不清,效果不靈通是制藥回收復用的痼疾所在。據了解,我國廢舊物品回收系統長期隸屬于國資管理部門,在基本上所有行業都乘上改革列車后,這一部門至今仍吃“皇糧”,不少物資的價格仍是國家壟斷(說穿了是部門壟斷)。據調查資料表明,大約在30年前,我國廢紙的回收價格就在每公斤0.6元人民幣左右,而至今這一價格仍然堅挺。與進口紙漿每噸800-1200美元的價格相比,二者的價差約為10至15倍。大量走街串巷的收購小販為生存計,將價格壓低更低,想一想多年的回收價格幾乎原地踏步,回收之事誰愿熱收參與?而一些黑心商販在廢紙中大量摻水,使造紙企業叫苦不迭,于是更還以顏色,壓價收購價,形成廢紙回收利用難有作為的惡性循環怪圈。而進口廢紙的含水率一般低于10%,且價格相對穩定資源廣闊,導致不少企業對此頗有興趣,即使在貨物中發現死貓死狗及生活垃圾后仍樂此不疲。


                
        反觀日本和我國臺灣省,在這方面堪稱典范。日本從60年代就立法,在每個城市尤其是東京,到處都設有分類回收報紙、雜志、包裝紙的廢品專用回收箱,回收人員根據紙的不同質量進行分類回收,再送到造紙企業重新抄造產品。而目前臺灣全省每年有500多萬噸的廢紙回爐,意味著減少500萬立方米以上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大量木材的節省。據不完全統計,現臺灣島內82%的工業用紙生產采用廢紙為原料,臺灣島內最大的紙業廠商——正隆公司,不僅制定了“全員參與、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環保方針,而且具體的目標責任也十分明確:1、環境管理體系保障;2、清潔生產技術開發;3、工業生產減廢。而在日本,廢紙利用率已達60%。在德國舉辦的漢諾威世博會上,日本館的建筑居然全用廢紙做成,令參觀者驚嘆不己。更不必說歐美等發達國家,政府已將廢紙的回收復用納入了法制程序。


                
       專家指出,發展和開拓廢紙回收復用,既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造紙業“少米、無米”的資源短缺,使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又是保護環境、減少浪費和污染,利國利民的明智之舉。以我國目前的制漿技術,每回收一噸廢紙,可造再生紙800公斤左右,可節約木材3-4立方米,節水100立方米,節省化工原料300公斤,節煤1.2噸,節電600度。若以北京原來的污染大戶——北京造紙七廠年產2萬噸辦公用再生紙估算,用廢紙生產可節省木材5.8萬立方米,相當于52萬棵大樹或5200畝樹林。


                
        業內人士指出,廢紙的回收復用必須走政府立法、企業立制、全民參與、政策傾斜的道路,給居民社區多一點規章制度,給回復企業和人員多一點政策扶持,給所有的紙業產品多一點復用指標,只有方方面面都各負其責,盡其所能,才能給祖國多一點青山綠水,多一份新鮮空氣。(慧聰商情)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相關報道:
印尼、美芬造紙業巨頭在蘇南投資建廠
富陽造紙業啟動清潔生產 首批20家企業開始試點
中國造紙業的發展并未超速
評論:反傾銷重塑中國造紙業新形象
 
 發表評論
發  表:
筆  名:
 
 
新聞查詢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