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一次性發泡類塑料餐具是環保治理的重點,但它一直治而不絕。解決這個問題,其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可降解替代品,即通常所說的環保餐具。近幾年來,國家推行了用紙漿、紙板、食用粉、植物纖維等材料生產的一次性餐具,但實踐結果卻出現了“環保餐具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如何把好事做好?本文提出的觀點值得思考。
“白色垃圾”屢禁不止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又被稱為白色垃圾)有很多惡名:在生產中要使用屬臭氧層消耗物質的發泡劑;在使用中遇高溫易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丟棄后產生視覺污染;入土掩埋,需要200年才能降解;隨垃圾焚燒,易產生致癌物質二(口加惡)(口加英)。因而,國家從1999年1月起先后3次發文禁止一次性發泡類塑料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但是調查表明,國家關于禁止一次性發泡類塑料餐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的規定,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至今不僅沒有退出市場,而且還在四處泛濫污染環境。
據統計,目前全國一次性餐具的年使用量超過100億只,僅鐵路客運部門的年消耗量即達3億只,但絕大部分是一次性發泡塑料類餐具。例如,北京市雖然堅持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實施嚴格控制,但仍屢禁不止。一項調查顯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目前仍在北京占據30%至40%的市場。今年世界環境日期間,北京市豐臺工商分局對某市場進行突擊檢查,僅在一個攤點即查獲一次性發泡餐盒1.2萬個。
其他一些省市的情況更為嚴重,濟南市街頭飲食攤點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的使用率幾乎為100%;廣州市的市場使用率為95%;哈爾濱市一次性餐具的日消耗量為10萬只,全部為發泡塑料制品。
一次性餐具帶來的白色污染,不但有礙城鄉觀瞻,而且阻塞排水管道,對水利電力設施運行造成巨大影響。順長江而下的餐盒、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淤積在葛洲壩前形成厚達數米的白色“小島”,導致水位落差減小,妨礙正常發電,而且垃圾進入水輪機,造成葉片磨蝕,電站每年投入上百萬元經費進行清理,仍然無法控制。長江三峽工程蓄水后,也遭遇到同樣的威脅。非法生產亟待整治
近來,北京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在包裝箱或產品上印有環保餐具或降解餐具標識的一次性餐具,但實際上根本不符合環保餐具或可降解餐具標準,甚至對人體健康有害。此類產品多含有大量無機礦物填充料,如滑石粉或碳酸鈣等,在工藝上以單層直接擠出為主,因而醋酸殘渣嚴重超標(國家標準為30PPM以下,而該類產品高達384PPM,超標近13倍)。醋酸殘渣大量進入人體可引起膽石等疾病,而且附著在無機礦物表面的偶聯劑,如鈦酸酯等含有毒重金屬,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據了解,目前北京有10多家非法企業的20多條生產線在生產這類餐具。
據有關部門調查,在河北的滄州、廊坊、永清等地,也有許多無照產品來京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