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昨日發布今年第35號公告,宣布了對原產于韓國、日本、美國和芬蘭的進口銅版紙反傾銷調查案的終裁決定。
這是我國入世后的首起反傾銷案,也是我國對進口紙產品發起的第二例反傾銷案。對于處在搖籃中的中國銅版紙企業來說,本案的勝訴不僅可以使很多企業扭虧為盈,增強國內企業之間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產品利潤,確保今后有5年做大做強的成長時間,以便在將來中國銅版紙市場徹底融入全球市場時,有足夠的實力參與國際競爭。
從民間談判到反傾銷申訴
中國銅版紙市場在1999年以前一直為進口銅版紙所壟斷,其每噸單價在1萬元左右,最高曾達1.4萬元。而國內銅版紙企業盡管自1996年開始就陸續有項目投產,但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不高。直到1999年江蘇金東、蘇州紫興等現代化大型銅版紙企業投產,才真正打破了國外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壟斷支配地位。
2001年,進口銅版紙為了保住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開始大幅度降低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價格。其中,韓國出口至中國的銅版紙到岸價格由2000年的平均每噸約750美元,降至2001年的每噸約640美元;美國和日本的銅版紙出口價也大幅下降。
2001年8月13日,中韓紙業首開民間談判。在位于江蘇鎮江的中國最大的銅版紙企業金東紙業,中方5家企業和韓方6家工廠的代表就韓國銅版紙在中國市場的低價銷售問題激烈交鋒。當時的勢力對比是:韓方6家企業的銅版紙生產能力為年產140萬噸,而中方只有金東紙業的年生產能力達到約60萬噸,其余均在2萬噸到8萬噸之間。結果不了了之。
2001年12月29日,當時國內最具代表性的4家銅版紙企業江蘇金東、山東泉林、上海江南和山東萬豪,向外經貿部公平貿易局和國家經貿委產業損害調查局,正式提出了針對美韓日芬四國的反傾銷申訴。2002年2月6日,外經貿部發布立案公告,決定對原產于韓國、日本、美國和芬蘭的進口銅版紙進行反傾銷調查。2002年11月26日,外經貿部發布初裁公告,確定被調查產品存在傾銷,國內產業存在實質損害,同時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自公告之日起,對美日韓三國進口銅版紙按傾銷幅度征收一定的現金保證金。
從國內擴張到國際競爭
據業內人士分析,銅版紙反傾銷案的勝訴,將至少為國內企業帶來每年近30億元的市場。自2001年底提起反傾銷申訴后,2002年的進口銅版紙數量同比減少了40萬噸。按照目前每噸約7000元計算,就有28億元的銷售額;按照國內企業5%至8%的利潤率計,每年就有約1.4億至2.5億元的凈利潤。而這還沒有計算中國銅版紙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
2002年,中國銅版紙市場需求為180萬噸,比2001年增長約20%,而今年預計是220萬噸。有關專家表示,如此高速的增長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將主要由國內企業分享,因為面對終裁結果,進口產品能維持目前每年55噸至60噸的市場份額已屬不易。
銅版紙反傾銷案的勝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空間,有利于國內整個銅版紙生產行業的充分調整和做大做強。但有關專家也認為,反傾銷不是保護落后,而是為了限制不正當競爭。5年后不會再有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之分,中國企業將和跨國公司同臺競技,一切都將靠實力說話。
規模小、污染重,這似乎是中國造紙企業一時難以克服的形象。入世前,新聞紙反傾銷案的勝訴,并沒有給中國新聞紙行業帶來真正的繁榮。那么,銅版紙反傾銷案的勝訴,能否改變中國造紙業的這一宿命呢?
形勢仍不容樂觀,因為當我們剛剛學會采用WTO的合理規則保護自己的時候,新的挑戰已經提前擺在國內銅版紙企業的面前。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已經通過本地化生產,重新向中國市場滲透:日本王子決定投資6億美元,在江蘇南通建設60萬噸的大型紙廠;斯道拉·恩索已經在蘇州擴產;UPM也在擴建。
生產銅版紙的合理經濟規模是年產量60萬噸以上。國內企業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江蘇金東、山東晨鳴和山東泉林,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金東。這家由金光集團旗艦企業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簡稱APP)投資達18億美元的造紙廠已經成為國內龍頭,而且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銅版紙單一生產廠家,目前產能為100萬噸。
據了解,目前國產銅版紙的質量和進口銅版紙已經沒有任何差別,像金東紙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已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國內銅版紙業可能面臨的發展瓶頸,主要是資本需求一時跟不上。因此,拓寬融資渠道,利用資本杠桿擴張規模,是國內銅版紙企業最急迫的工作。同時,在產品質量、技術含量、管理和服務方面整體提升,打造品牌競爭力,并主動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也是國內銅版紙龍頭企業正在實施的計劃。另外,為了提高我國銅版紙行業的整體競爭力,部分龍頭企業也在考慮建立企業聯盟,以應對來自國外大公司的競爭壓力。(上海證券報記者 張潮 陸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