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料顯示,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紙消費量與日俱增。為彌補缺口,我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紙及紙板、紙槳、廢紙等,年用匯50多億美元。1998年洪水之后天然林禁伐,當年紙及木材進口耗費竟高達11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970億元。
有鑒于此,爭論了半個多世紀的“林紙一體化”議題再次擺上桌面。
當前,解決“三農問題”最為緊迫的也最棘手的是“農民增收”。在所有的應對措施中,農業產業化經營又最被看好。于是,扶持龍頭企業被提到“就是扶持農民”的高度,自然也就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各涉農部門的首要任務。
由于創辦龍頭企業不可能再沿襲過去興辦鄉鎮企業時的舊有模式。于是,在實際工作中,龍頭企業的創辦遭遇“城市商業資本不愿進入利潤微薄的農業領域”的難題。時至今日,在不少地方,所謂的“龍頭企業”除了至今尚未完成體制再造的供銷社、糧站外,充其量也就是幾家由農民自己創辦的面粉加工廠、外貿山貨收購點或幾家規模較大的養豬場、養雞場等,僅此而已。這些企業由于實力太小,事實上根本不具備帶動農民增收的實力。
而不管從哪方面看,“林紙一體化”都是一個于國、于民、于企都有好處,并可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好項目。
按照《國家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十五”期間我國將營造4000萬畝速生林。據此分析,按生長期5~7年計算,每畝按市場價年收入800~1000元,至少可使上千萬農戶、幾十家企業受益。顯然,在適宜發展“林紙一體化”工程的區域,林紙業集團是一個現實的、很好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只不過對它的龍頭企業地位,至今我們仍有所忽視而已。(河南農村報 石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