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聞資訊>每日新聞>正文     
 

蔡倫故里地造紙推新術 龍須草造紙辟新途

http://www.hnckzkzs.com 2003-07-02 景華紙業網
 

    隨著造紙業生物制漿技術的問世,往昔僅被用于編草繩、打草鞋、編蓑衣的野生龍須草,讓湘南大地裸露著紫色頁巖的紅壤上呈現出片片綠意。

  初夏時節,在湖南雁城衡陽昔日裸露的紅褐色紫色頁巖上,一叢叢龍須草漫山遍野扎根生長。到了夏秋,這些草茁壯生長,作為優質造紙材料,龍須草將為造紙鼻祖蔡倫的故鄉帶來一筆巨大的“綠色財富”,當地人將來可靠種草發財了……

  離離原上草今朝獲新生

  據《辭!份d:龍須草,亦稱蓑草、“擬金茅”。禾本科,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秸緊密從生,葉狹線形。在我國分布較廣,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菲律賓也有分布。這種草可作造紙、人造棉和人造絲等的原料,也可編蓑衣、草鞋和繩索等。

  然而,在大量森林資源被消耗的今天,龍須草對造紙行業的新“支撐”作用一直到上個世紀末才受到重視。這種可作造紙原料的龍須草生存地盤卻連年縮減,國內目前僅有少量的龍須草存活于兩廣地區。

  據專家研究,龍須草除了可作為替代木漿用于造紙的首選材料外,還具有耐干旱、生長速度快、固土能力強等特點,一旦成活,便可周而復始生長30年左右。早在1997年,湖南省龍須草產業關鍵技術研究組便在湖南湘西開發種植成功,使之成為當地改造石灰巖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最佳植物。從1998年起,湖南西渡造紙廠在衡陽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前瞻性地開始在本地建設龍須草造紙原料基地,采取由造紙廠扶植供應草籽、化肥并簽約承包收購的方式等開發模式,使龍須草重返湘南大地鋪綠堆“金”有了堅實的基礎。短短幾年時間,僅衡陽縣就有2000多畝示范山地,龍須草盎然的綠色覆蓋了紫色頁巖荒涼的紅褐色。
 
  蔡倫故里地造紙推新術

  昔日繁茂的龍須草一度衰沒,緣于當時龍須草的利用潛值還未被充分發掘,僅被用來編草繩、打草鞋、編蓑衣等,龍須草也自然被視為“無用的野草”被大量燒荒、鏟除而漸漸沒落。

  今朝龍須草備受青睞,則緣于在造紙鼻祖蔡倫故里(蔡倫為湖南衡陽耒陽人)又綻出科技新“火花”:湖南西渡造紙廠在專家指導下,成功地突破了龍須草生物制漿技術工業化試驗,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卷采用生物制漿技術,用龍須草生產的高檔雙膠紙,為龍須草的工業化廣泛應用勾勒出令業界振奮的前景。

  記者在湖南西渡造紙廠興奮地看到,一張張用龍須草作為原料生產出來的紙,質量可與蘆葦化學制漿或摻加了木漿制出的紙相媲美。

  從西漢蔡倫開創利用植物纖維造紙伊始,兩千多年來,古今中外普遍采用的均是化學制漿抄紙的傳統工藝,用堿量高,含有大量殘堿的制漿黑液使造紙行業成為重污染行業之一。西渡造紙廠如今采用生物制漿技術,用微生物(非纖維素降解菌)使龍須草稈、葉中的膠原質等非纖維雜質大部分被噬食分解,其后再用少量燒堿進一步分解,即可得到合格的抄紙用纖維。

  專家測算,采用龍須草與生物制漿技術結合造紙,比傳統的化學制漿方法制漿殘液中的殘堿量由化學方法的8~10%降低到2%左右,從而可使造紙的污染治理成本降低70%以上,排出的水再經過氧化處理后完全可以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實現了造紙工業優質、高效、低成本和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含金量”銳增綠草遍三湘

  產業化與市場需求,為龍須草再度廣植于三湘大地帶來了契機,也為龍須草種植與綜合加工利用產業化創造了無限商機。由于我國目前開發的生物制漿技術所選擇的微生物僅對龍須草的非纖維質獨有青睞,對蘆葦、麥秸、木材等造紙原料“食欲不佳”,從而促使龍須草的“含金量”迅速增加。湖南省衡陽市已為此制定出龍須草種植面積擴充到10萬畝、年產10萬多噸干龍須草的計劃。

  目前當地已有6家龍須草栽培試驗基地。據分析,龍須草作為一種優良的經濟作物,既不占田又不搶地,不僅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改善,而且還能給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效益。開發龍須草是一項投資風險小的項目,農民或業主只需投入主要生產資料費用(含土地承包費、種苗費和運輸費用)約在300元每畝左右。而每畝當年可產干草1噸左右,每噸干草收購價約550~600元,最高可達700~1200元。龍須草一旦成活后,30年間無需再有多大的投入,除收割外,也不用花多少精力去管理,可謂“一次投放,多年獲益”,龍須草種植成為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湖南的衡陽地區與永州地區地處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衡邵盆地,這里遍布紫色頁巖,樹木、灌木難以在這種土壤中扎根繁衍,就連生命力極強的野草也難以在這種土壤中成活,故那里素有“紅色沙漠”之稱。草木既難生長,水土流失當然也十分嚴重。而龍須草恰恰猶如西北戈壁的沙棘、芨芨草一樣,為湘南大地“紅色沙漠”的生態環境改善和紙業經濟帶來勃勃生機。也許過不了多少年,該地區100多萬畝的紫色頁巖,便會被漫山遍野的龍須草所覆蓋,“紅色沙漠”也會變得綠意盎然。 

評論】【推薦】【打印】【關閉

相關報道:
千多年前技術仍受“重用”桂林有人學蔡倫造紙(圖)
江夏"漢蔡侯造紙遺址"受質疑:蔡倫曾在紙坊造紙?
草紙認祖宗 溫州澤雅屏紙將落戶“蔡倫館”
首家紙文化博物館——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在陜南開館
 
 發表評論
發  表:
筆  名:
 
 
新聞查詢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