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每日新聞 > 正文

新聞查詢


襄汾林紙項目8年未批復 20萬畝三毛楊林燙手
2003-04-07 消費日報
  有關林紙一體化項目遇阻擱淺的消息早有傳聞,但一直是如影似風,難有準確把握。日前,山西襄汾傳來大批林農為解決大批早已成熟卻無人履行收購合同,眼看成片材林就要老化、腐爛在地里的危難問題而準備給縣政府開“磚頭會”(要說法)的消息,立即引起本報記者的高度關注并立即前往事發地點。

  隨著采訪的步步深入,暴露出的卻是一個多年致力于林紙一體化的先行地區和企業為第一個吃螃蟹所付出的代價和目前無奈的境遇。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林紙結合的艱難步履。

  高收益引農入局

  3月,黃土高原上仍然春寒料峭,記者來到了山西襄汾縣。從沿公路一排排密匝挺拔的楊樹上,不難看出當地這幾年在造林上所下的功夫。

  3月12日,植樹節。本該是種樹的最佳時節,然而記者在地里見到的卻是零星的農民閑散著。趙店村口,農民都在抄著袖子看光景。其中一位年紀大一點的農民面對記者的詢問口氣有些生硬:“干這樣的活還不如歇著”。

  按農民自己的說法,人均大約2畝地,基本上見縫插針,除了口糧,能種的地方都種了樹。

  農民告訴記者,從1996年開始,山西襄汾縣開始發展林紙一體化事業。為鼓勵農民大規模造林,縣里于2000年前后和農民簽訂了收購協議,并給農民發放了林權證。

  協議之初,縣里提供給簽約農民大約300萬株造紙用的三倍體毛白楊樹苗,簡稱三毛楊,并于協議中協商妥當,5年后,當地的造紙企業按照成材比率收購農民的木材。協議分4種形式:股份林、合作林、自主林和協作林。

  當初,縣政府給農民算過一筆賬:種糧食的話,1畝地一年能收500至600斤麥子,大約賣200元左右,而種樹則不然,1m 3的木材按400元計算,5年后,1畝地的收益大約要在6000元之上。

  一番精細盤算后,農民終于行動了。

  大約是預期到了未來的甜頭,不少農民幾乎把耕地全盤讓位,甚至有的人開始租地造林。

  一時間,襄汾林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蓬勃發展起來。2000年全縣種了3萬畝林,2001年大約種了5萬畝,去年一年就種了10.2萬畝,到目前為止,規模已不在20萬畝之下。

  預期利潤當然是讓農民合不攏嘴的。一棵樹苗買進時按1元錢的價值算,每年以2倍的速度遞增,10年后,一棵樹可以賣到200元的價錢,而100畝林到時至少能生出120萬元。

  事實上,農民并非空手套白狼,很多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尤其是固定成本的源源投入,為之后農民的不滿情緒埋下伏筆。在南辛店鄉司馬村村北原河槽處租用了村里100畝地的林農給記者粗算了一下投入:栽種1棵苗5分錢,挖1個樹坑1角錢,再加上澆水、管理、地膜、苗費和一年3000元的租金,每年合計要填入將近1萬元的費用。

  即便如此,收入也還是相當可觀的。

  所以,浪泉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無孔不種的楊樹見證了當時的造林人氣兒。

  但是今年,農民大都停工了。顯然,看不到財氣兒,種樹的心氣兒去了十之六七。

  20萬畝林無用武之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年伊始,林紙才開始正式“結合”。于是,很多在協議之先開動的林農開始嘗到了“越位”的苦頭。

  他們早先種下的一些樹木已經有了5年樹齡,到了該輪伐的時間。當他們奔走咨詢賣樹事宜時,卻發現造紙企業態度開始變得曖昧,表示暫時還無法收購這些木材。此時,這些讓他們5年沒有絲毫進賬的生財之樹遭遇了造紙企業的冷落。

  當地一家造紙企業的負責人不無苦惱地告訴記者,最近前來詢問收購事宜的農民越來越多,而此時,讓他們火燒眉毛的是2年前申報的“林紙一體化年產20萬噸一期10萬噸優質印刷紙工程”項目,至今也沒有拿到國家的正式立項。企業資金無法啟動,面對農民手里已經長成的樹木,他們只能表現得淡漠。

  記者了解到,由于三毛楊是一種速生楊,生長期為5年,第6個年頭就開始長慢,至多8年,不用就會老化、燒心、腐爛。鑒于其只適用于造紙的特殊性,只能依靠企業進行資產收購。

  令農民們更加焦慮的是,第一批舊樹還沒有砍,第二輪樹木又該成材了。與此同時,大批的樹木每年還在接著種植。

  無疑,利益成為農民直接和造紙企業乃至縣政府僵滯的冰點。

  本已在計劃中的今年政府準備上馬15萬畝林的預期,由于造紙企業的項目沒有拿下也被擱淺。對企業和政府的這一放慢速度的猶疑舉動,農民多少覺察到了一絲蹊蹺。

  事實上,對大多數簽約農民來說,因為到期的還不是簽約林,他們還在觀望,但這種觀望已開始變得理性和質疑。他們擔心預期的效益要打水漂,急于向縣政府“要說法”。

  縣里認為,政府鼓勵造林的初衷本是一舉四得: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號召,扶持國家的造紙工業,保護生態環境和水土流失,關鍵還能給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何樂而不為?

  然而,事與愿違,15萬畝林隨著項目等待審批時間拉長變得開始燙手。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開始感到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

  林紙大旗扛得艱辛

  作為農民撮火的首個對象,當地造紙企業忽然感到將被推至“被告”位置的莫名驚詫。

  當地造紙公司一位負責人帶著費解和無奈對記者說:“依靠林紙一體化曲線救企業,這也許只是我們的一個美好愿望!

  他告訴記者,關于林紙一體化,山西走在全國前頭是有背景的。

  當時,山西造紙企業進入了非常時期,生產跌入低谷,無論是在年產量上,還是在規模和效益上,都無法與毗鄰的河南、山東造紙企業媲美。

  直到1995年,北京林業大學朱之悌院士把三毛楊的研究基地放在了山西臨汾、襄汾以及侯馬等幾個縣,給山西紙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

  1996年,企業開始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通過林木篩選、精挑,蒸煮化學漿,得出了一組鼓舞人心的數據。然而,實驗工作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998年。

  最終,三毛楊被證實是高得率最高的化機漿,可以配抄高檔印刷紙。由于其材質自然白度較高,添加的堿漂白較少,這樣,生產的紙檔次高不說,污染問題也能隨之解決,且重要的是還能節省水耗。

  事實上,1996年山西就已經上了國家經貿委5.1萬噸APM P的計改大本。全國只此一家,因為當時三毛楊還不為大多數人認識。

  也就是這個計改大本,讓山西為“第一個吃螃蟹”付出了代價。

  為響應國家經貿委批復的這一項目,1996年山西襄汾用行政手段將當地的兩個紙廠即山西襄汾縣造紙廠和襄汾鄧莊造紙廠合并,同時,開始大幅度造林。

  山西當時從政府到百姓,種樹情緒一浪高過一浪。1999年開始,山西最大的造紙企業開始把項目調整到了年產20萬噸一期10萬噸高檔印刷紙工程項目,初步規劃3至5年內完成第一期的10萬噸,30萬畝林,8至10年內達到20萬噸,50萬畝林。

  2000年,給首批簽約農民提供的300萬株林苗,花費了襄汾將近900萬元的成本。據悉,這其中,縣政府出了大頭,部分是縣林業局給的幾項工程款,部分是縣財政部門的補助。

  可見,比起其他發展林紙一體化的地方,襄汾的政府行為要主動得多。

  經過幾年努力,襄汾速生林木材蓄積量已經達到120多萬m 3。他們認為,年產20萬噸一期10萬噸優質印刷紙項目一旦建成,每年消耗木材47萬m 3,加上造紙部分,年銷售收入就有6.3億元,甚至有了“今天的苗子,明天的林子,后天的廠子,大后天的票子”的美好憧憬。

  但是,指望通過林紙破局的山西造紙企業,從2001年起感覺到了肩頭這面旗幟的分量。

  喜憂并舉的2001

  實際上,作為最早培育三毛楊的山西,其最大優勢是手里握著的一組成熟數據。2001年,林紙一體化南平會議上,山西代表一篇題為《三倍體毛白楊為原料,推動林紙一體化發展是振興山西造紙工業的必由之路》的講演稿,拋出了他們的實驗成果。

  一石激起千層浪。

  業界嘩然。不少地方,尤其是三毛楊適宜生長的北方地區,開始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甚至在山西代表還沒有返回就已經有十幾家企業紛至沓來,到山西現場取經。

  同年,政府層面發生松動,堅冰開始被打破。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原國家計委、財政部、林業局也于2001年2月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造紙工業原料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這一“重大轉折”,對開始探索林紙一體化的造紙企業來說,更意味著具體操作政策的調整。

  事實上,1998年發生在松花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一場大水和黃河流域斷流使得林紙一體化加快了步伐。國家開始轉變思路,把生態環境提高到了“國土安全”的高度,“退耕還林”政策正式上馬。但是不可否認,這種轉變是“壓力下的被動應戰”。

  重要的改變為林紙一體化提供了輿論氛圍。在企業及行業主管部門、輕工業局及原國家計委等的大力推動下,1999年國務院有關領導開始高度重視,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王忠禹國務委員對林紙結合做出了重要批示。

  種種跡象表明,南平會議后,林紙一體化進入全新局面。各地企業開始紛紛上報項目。

  當時由計委牽頭,林業部門、輕工造紙、水利部環保部門等參加,篩選了13個項目作為“首批林紙一體化示范工程”。

  其中,山西是第一個具備立項條件的林紙結合項目。

  早在2001年3月襄汾就已經通過了原國家計委委托的其直屬的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對項目進行的評估。當時,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組織了40多位水利、環保、造林、造紙等方面的專家現場考察,對襄汾的水利條件、節水效益給予了肯定,認為山西襄汾林紙一體化可作為全國示范項目推廣。

  隨后,國家林業局、環保局、農業銀行、山西省水利廳等都對該項目進行了考察,并出具了支持文函。

  同年6月,全部資料報送原國家計委,山西方面以為,只待立項的“東風”了。

  事實上,早在3月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上,以盧金城為代表的32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宋紹華為代表的30位政協委員,就分別以第470號建議和第0712號提案,提出“對山西省襄汾年產20萬噸造紙項目盡快批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襄汾林紙一體化”,并表示了他們的看法,認為這個項目的實施是一件造福人民、社會的好事兒。

  同年6月5日和8月17日,原國家計委分別以計辦建議【2001】241號和計辦提案【2001】641號函件給予了答復:

  “鑒于黃河河套地區氣候等條件適合速生楊樹的生產,我們在研究編制全國造紙林基地建設規劃時,已充分考慮了在該地區建設大型林紙結合項目的布點。同時,為推動襄汾紙業集團林紙結合項目的進展,按項目審批有關規定,我們已要求企業做好造紙林基地建設審查、環境影響評價、項目評估和資金落實等工作。待全國造紙林基地建設規劃確定后,我們將抓緊時間審查該項目建議書,并上報國務院審批。”

  作為審批依據,2001年9月,原國家計委在河北廊坊召開會議,目的是組織各方面專家進行這些示范項目的評審。

  然而,截至目前,這13個項目沒有一個獲得正式立項。

  立項“路漫漫其修遠”

  2002年9月25日,已經一年半過去了,原國家計委擬于2001年上半年給予的立項答復一直沒有動靜。全國造紙林基地建設規劃是否已經確定?等待中的項目審批到底進展如何?62位代表終于按捺不住,集體發出了催請函。

  項目承擔企業和林業、紙業業內人士也開始紛紛反映情況,山西封封懇請函直達國家主管部門……

  隨著時間的推延,立項已不再是簡單的企業謀求的生計大事,一定幅度上也已經波動到部分農民的情緒。

  迫于壓力,原國家計委主持了第二次廊坊會議。這次會議出現了新的變化。

  原國家計委開始責成產業司牽頭,水利部門、林業部門、環保部門重新審批這些項目。據悉,專家不變,評估公司也還是計委直屬的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

  此事的發生,多少讓企業感到有些不解,但是記者從某知情人士處獲悉,在批復過程中,原計委領導之間出現了不同意見。

  2002年11月,由中國造紙學會和造紙協會聯合出面,舉辦了林紙一體化寧夏會議,希望聽聽企業的反映。

  據了解,當時問題的焦點主要是凝結在了項目和資金上,但是會議的結果是沒有下文。

  此時,襄汾縣多少感到了負重:山西從引進栽植優種、進行樣紙中試,已經有8個年頭。負責項目的4個同志,一個患了腦溢血,還有兩個得了重度高血壓。

  縣里認為,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這條路不能不走下去。

  13家企業之一的寧夏美利,心情自然也無法平靜。1998年下半年,他們率先提出了我國西部地區實施林紙一體化新世紀戰略工程,從2001年開始,他們正式啟動營林工程,2002年全面造林17.4萬畝,至今已經不在20萬畝的規模之下。

  在沙漠里開荒造林,無疑,寧夏是花了血本的。目前,他們的苗木還在成長期,3年后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期望能從山西身上看到曙光。

  事情究竟進展到了何種程度,今年3月21日,兩會剛剛結束之際,記者帶著農民和企業的焦慮先后兩次來到原國家計委。

  然而某了解情況的內部人士謝絕采訪,并表示,目前正值機構變動,機關內部調整,所以沒有什么可說的。

  由于缺少主管部門的說法,事態的完整進程變得不太清晰和明朗。

  水是問題的糾結點?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這是企業百思不得其解的關鍵。

  已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造紙要用水,而造林更要用水,北方尤其黃河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緊張,所以要求將這個項目放一放。

  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國家主管部門是在尋求林紙一體化與生態效益的平衡,應該說這也是申報林紙一體化企業所無法回避的問題。

  提出生態效益是有所指的。不久前,為保護水土流失,減少對木材資源消耗的壓力,國家啟動“林業六大工程”。

  其中前5項都是以生態建設為主,只有第六項“全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用材基地建設工程規劃”是惟一一個林業產業基地建設工程。但產業體系建設工程中,也包含著相當大的生態建設。

  襄汾方面認為,雖然山西確實是一個水資源緊張的省份,但是臨汾和運城一直是降水量最大的地區,大約500毫米的降水量,而且咨詢公司已經對水資源情況做過了評估。所以他們認為,項目的疑點不在水。

  究竟是不是水惹的禍,記者又特地咨詢了造紙學會的專家。

  專家指出,北方發展三毛楊,是由這種造紙專用的木材特殊性質決定的。相對來說,三毛楊速生、優質、抗病性強,特別適宜于我國北方缺水的地區栽種。而且,其木材白,纖維長,制漿利用率高,節約水耗。用楊木制APM P,以高得率、紙漿強度好、污染少著稱。

  至于大面積造林,是否會浪費水資源,FAO糧農組織的一份統計報告指出,事實上,農田的水分流失要大得多。

  資料同時顯示,大面積營林等于營造一個無形的水庫。

  同時,枯葉能阻擋雨水沖刷土壤,減低地表徑流速度,使雨水緩慢下滲,使得地表徑流完全轉換為地下徑流儲蓄起來。每畝森林可比一般土地多蓄水20m 3,同時,樹冠還能截留15%至40%的降水。

  對于造林的用水,有造紙企業已經做過詳盡考據:片林造林當年需澆水3次,以后每年2次。林網植后澆水1次,以后隨農田灌溉澆水,不再需要單獨澆。耗水量以20噸/次畝或0.1噸/穴算。

  雖然用水不少,但用水分散,且和農業灌溉混合,將不會影響其它用水。

  當然,是否是水的問題使項目難過門檻,并不確鑿。

  對此,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理事長胡楠的看法是,立項問題的確敏感,而且林紙一體化的“痼疾”絕不是一兩個主管部門加快速度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在很多問題剛剛松開手腳的時候。但當前,國家各級管理部門都不應該也不能夠忽視的是“三農”問題。

  日前,國家林業局速生林發展中心主任宋士奎告訴記者,據他所知,國家有關部門現在正在研究這13個示范項目。

  的確,“林紙一體化,實在是光明而痛苦的進程”。為那么多雙憂慮和渴望的目光,我們共同的期待只是國家立項的腳步能夠邁得再快一點。(徐錦玲)


相關報道:
廣西高峰林紙漿紙業集團日前成立
岳陽市長羅碧升以林紙一體化加速湖區產業結構調整
廣西涌現一批林紙產業龍頭企業
湖北加速營造速豐林 支持林紙項目發展
"林紙一體化"在林不在紙 林紙謀求松綁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