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只有10多家可生產高檔用紙,國外公司紛紛在中國“圈地”設廠
高檔文化用紙2002年國內消費近300萬噸,而其中120萬噸要依靠進口,約占需求的50%。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咨詢二處處長郭永新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造紙行業的高利潤區主要集中在高檔文化用紙,巨大市場潛力使得許多國外公司都在中國跑馬圈地,紛紛投資建廠。而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卻大幅度下降,僅有10多家生產高檔文化用紙。
高檔文化用紙主要包括銅版紙和高檔輕量涂布紙,主要用來印刷課本、高級雜志、畫冊、產品樣本、拷貝紙、無碳復寫原紙、打印紙、商品廣告等。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進口銅版紙61.48萬噸,金額達到43862.59萬美元,進口高檔輕量涂布紙60.28萬噸,金額為37966.03萬美元。
郭永新表示,與高檔文化用紙市場連年遞增的趨勢不相稱的是,我國企業在高檔文化用紙方面發展相對落后。總產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不足50家,而這不到50家的企業中僅有10多家生產高檔文化用紙。產量很難滿足需求,近50%都要依靠進口。
郭永新介紹說,一般的低檔紙已經處于微利階段,可供開發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但高檔文化用紙的潛力卻很大。據悉,我國紙品的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15.2%降到2002年的9.7%,因此更多的國外產品大量進入我國市場,特別是高檔紙品市場,對國內企業的沖擊相當大,中高檔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高檔新產品是造紙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某一產品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就可以搶占市場先機,獲取較高的收益。例如前幾年率先上馬銅版紙項目的企業就從中得到了可觀的利潤。正是看準了中國這方面的市場,許多國外公司都在中國跑馬圈地,芬蘭的斯道拉恩索公司去年就在蘇州投資,建設了一條45萬噸銅版紙生產線,這是中國最大的銅版紙生產線之一。項目建成后,蘇州紫興公司的銅版紙產量將從目前的每年15萬噸增長到60萬噸。
回放 : 國產紙品市場占有率大幅下降
中國造紙行業保持了數十年的增長勢頭,“八五”期間年增長率高達11.8%,“九五”期間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9%,一直以來,造紙廠商并不擔心產品的銷路,生產出多少就可以賣出多少,因此不注意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技術改造。
但隨著進口產品的不斷增多,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也在不斷下降。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咨詢二處處長郭永新稱,由于近年來外資企業在國內的生產量迅猛增長,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幅度下降,有的老企業已經破產、倒閉,一批低檔次的小紙廠由于污染問題也多被強行關閉。我國制漿造紙企業由1995年時的7000多家下降到目前的4000家,現存的企業中,有些曾經很紅火的知名大企業也出現了產品不合市場需求而停產的現象,還有的由于經營困難而將部分產權變賣。
預測 : 我國用紙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造紙行業的生產量和消費量現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但目前我國人均用紙量僅為29公斤,與世界人均56公斤的擁有量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內市場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還要依靠很大一部分的進口。2002年,我國全年進口紙漿、廢紙、紙及紙板、紙制品共1874.58萬噸,進口額達到70.34億美元。其中高檔文化用紙一直是進口量最大的商品。
政策 : 造紙投資將獲國債貼息扶植
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咨詢二處處長郭永新表示,造紙行業由于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性,很多項目都需要幾十個億的投資。
因此造紙行業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植的7個行業之一。按照目前的相關規定,企業要擁有30%的自由資金,其余的依靠國家貸款。
為了支持造紙行業的一些技術改造項目,國家采取國債貼息的扶植政策。同時一批林紙一體化建設項目也正在啟動,以促進國內造紙企業向規模化發展。 (記者 張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