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紙業和宜賓紙業不約而同地發布了令人沮喪的公告,前者是暫停生產,后者是2002年度預虧,這與華泰股份去年每股收益0.82元形成鮮明對比。透過這3家公司的經營情況,可以清晰地看出,造紙類公司已出現兩極分化的局面。
已披露2002年度報告的民豐特紙、華泰股份和山鷹紙業去年經營業績均比前一年度有所增長,尤其是華泰股份銷售收入、主營業務利潤、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5.6%、96.8%和66.4%。晨鳴紙業雖然還沒有公布年報,但公司已預告,由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所建項目陸續投產,產量、效益有大幅度增長,預計2002 年度經濟效益比上年度增長幅度在100%以上。
與此同時,吉林紙業、ST長控、宜賓紙業、保稅科技的前景實在堪憂。它們去年三季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尤其是深陷重組陷阱的ST長控,前三季度每股收益竟為-1.215元,與2000年每股收益0.264元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造紙行業上市公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該行業產品結構發生變化。2002年,一些中高檔紙張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因此生產高檔紙張產品的企業業績明顯優于定位在中低檔產品的企業。比如吉林紙業和宜賓紙業在公告中都提到,由于新聞紙市場銷售價格大幅度下滑,而公司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對公司經營造成了重大影響。而同為生產新聞紙的華泰股份,卻因為產品定位在高級彩色新聞紙,提高了紙張的檔次,加上生產和經營成本較低,從而使新聞紙項目業績驕人。華泰股份年報顯示,高級彩色新聞紙為公司貢獻了2.1億元的利潤,占主營業務利潤的54.83%。而晨鳴紙業去年8月投產的銅版紙項目,在短短兩個月內就貢獻了4400 多萬元的利潤。
另外,隨著近年關稅的下調,國外造紙業“航母”不斷搶灘國內市場,要求造紙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建立“聯合艦隊”的呼聲不斷。其實,我國的造紙行業早已出現集中度不斷提高的趨勢,那些大力促進產品升級和規模擴大的企業也獲益匪淺。晨鳴紙業和華泰股份就是這方面成功的典范。另外一些中小型公司如山鷹紙業等也正在努力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進行生產能力的擴張,對未來的發展應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許多經營狀況不佳的造紙企業中,不少已涉足重組,比如ST長控、ST佳紙、吉林紙業、江西紙業、宜賓紙業等,但是真正有實質性重組動作的不多。屢次停產的吉林紙業去年7月份和山東泗水造紙廠完成了重大資產置換,并于11月末迎來了新任掌門中竹紙業,但仍無法挽回經營無力的局面,只能再度歇業。而去年7月,宜賓紙業國有股轉讓獲得財政部批復同意,其第一大股東宜賓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將所持國家股全部劃轉給宜賓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這只是公司國有股股東的調整,并沒有任何實質重組跡象,公司2002年也將虧損。
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國內新聞紙仍將供大于求,同時,由于進口新聞紙關稅進一步降低、新聞紙反傾銷法案即將到期等因素,新聞紙行業的競爭還將進一步加劇。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一些應變不力的造紙企業無疑將更加舉步維艱,分化局面也將更加明顯。(實習記者范恩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