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每日新聞 > 正文

新聞查詢


林紙一體化與投資多元化
2003-03-06 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理事長 胡楠
    從“以草為主”到“草木之爭”,近幾年來我國紙業界人士的熱門話題是林紙一體化,并把它提高到“加快林紙一體化是紙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這樣一種共識,整整經歷了近半個世紀今天開幕的“中國林紙一體化投資與發展論壇”,無論是國家的重視與支持,參力口者的踴躍與規模以及討論問題的廣度與深度,者堤空前的。但愿這個論壇能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一方面林紙產業界的有識之士能真正認識到如何走林紙一體化之路,另一方面,最關鍵的是政府,如何進一步深化市場取向改革并制修訂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調動多元化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推動林紙一體化。本人沿著這一思路粗略地談談我的觀點,不妥乃至錯誤之處難免,請大家批評指正。

1  林紙市場化是林紙一體化的基本前提

    過去談“林紙結合”,其實是行政關系上的部門結合,是只談不合。現在談林紙一體化,多數人認為是林紙的產業化經營,即經營一體化,甚至形象地表述為人工林場是紙廠的第一車間。更深層次的一體化是通過產權清晰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結合而成的資本一體化。

    林業和紙業的資本一體化以及其他形式的經營一體化,是一種法治規則下的市場交易行為。在現行體制下,實現林紙一體化的交易費用很高甚至無法交易,其根本原因是制度性障礙,政府對產業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管制太多,即市場化程度低。產業市場化是指產業市場化程度(即市場配置資源的比例)不斷提高的過程。相對林業來講,紙業進入市場較早,在整個國民經濟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80年代,紙業的商品交易就以市場調節為主了。近幾年來,由于大量外資進入和民營紙業的高速發展,在資本結構方面的市場化程度又有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林業(屬大農業,是第一產業)的特殊地位和歷史淵源,它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化程度很低。顯然,—‘個市場化程度很低的林業和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絕不是很高!)的紙業要實現市場經濟中的一體化,是極為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下決心逐步清除制度性障礙,對林業(僅指工業人工林)和紙業“松綁”,創造寬松、自由而有序的經濟環境,在加速產業市場化進程中推進林紙一體化。

2  我國林業和紙業都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在加速產業市場化進程中,如果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就能吸收更多的投資者,特別是吸引民間資本的進入,反過來又力口速了市場化,形成良性循環。

    紙業的市場機會巨大,這是眾所周知的,我不必多說。對于不同于生態林的工業人工林,是否也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并能保證較豐厚的投資回報,對于林業界人工可能心中有數,而對于業外人士則可能感到有些茫然。但對我這個業外人士,則認為同紙業一樣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和較豐厚的投資回報。我基本同意北京天則研究所關于推進中國林業的商業化研究中的一些觀點。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70%是山地,宜林面積大約是2.67億公頃,占全部陸地面積的27.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盡管森林覆蓋率一直在緩慢增長,也才剛剛超過16%,比世界平均水平27%低得多,且林區面積利用率只有45.7%,而一些發達國家超過了90%。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區區9立方米,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12.5%。

    林木資源的匱乏導致了極其嚴重的經濟與環境后果:2001年進口木漿、廢紙、紙和紙板、紙制品、人造板及原木等林木產品用匯約120億美元,與石油、鋼鐵共同成為全國進口用匯最大的三大類產品,產生進口依賴性。更嚴重的是過去沒有外匯進口木漿等商品,逼迫走“以草為主”的錯誤道路,使我國紙業被嚴重扭曲產生了結構畸變,成為不可持續發展的典型產業。至于環境后果則是顯而易見的生態惡化,將危及到后代生存與發展,代價是慘重的。

    盡管森林資源匱乏導致了巨大的損失,但同時也預示著林業所面臨的巨大的市場機會。木材短缺必然導致國內價格上揚這一趨勢,而國際木材市場的影響可能導致國內木材價格的波動,但總的來說不會大幅度走低,因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這種趨勢最終會減少木材的供應。具體到植樹造林的成本,雖然工業人工林的生產由自然狀態向集約化、高科技、工廠化方向轉化,但本質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林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顯然,有了上述的市場機會,只要建立一個好的市場環境,就會吸引外商和民間的投資。近年來,APP已在海南和廣東韶關、清遠,廣西欽州,江蘇鎮江、鹽城以及安徽等地陸續建設一批速生林基地。在海南計劃6年時間,投資14.56億元,種植23.3萬公頃林地,截至2001年底已造林4.7萬公頃,這些林木長勢良好,木材蓄積量迅速提高,并且逐漸顯示出對當地生態環境的良好調節作用,林業已成為廣東投資新熱點,從1991年,全省私營投資造林總面積達53.3萬公頃,投入資金達23億元,造林戶數達54萬戶,木材和林產品累計收入約76.6億元,私營林業的發展走在全國的最前面(顧民達2002)。

    從上可見,市場機會的作用已經開始顯現,并得到了不低的回報。值得指出的是廣東,由于制訂了靈活、寬松的鼓勵發展私營林業的政策,創造了較好的市場環境,因此效果顯著?磥,天則研究所的研究估計每年將有200—300{乙元的私人資本(含外資)可能被吸引到林業,并非太言過其實。然而,在廣東以外的廣大地區,目前還很少有私人資本進入林業,主要是存在諸多障礙,阻礙了林紙的市場化進程。

3  林紙市場化的主要障礙

    從根本上講,阻礙林紙市場化進程的主要障礙是制度性障礙,也就是說要深化改革、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的首要內涵和前提是更新觀念,即清除觀念性障礙。對此, 本人曾在2000年11月的《中華紙業》上發表“有關我國紙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觀點”,文中如下10個觀點就是要更新觀念:
    (1)關于產業定位
    (2)關于纖維原料結構
    (3)關于林紙一體化和林業體制改革
    (4)關于利用外資
    (5)關于產業市場化、民營化
    (6)關于技術裝備政策
    (7)關于生態環境與我國紙業發展的關系與政策
    (8)關于加入WTO后對我國紙業的影響
    (9)關于政府的保護、支持與平等競爭
    (10)關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

    在此,我想針對以上10個觀點中的“3、關于林紙一體化和林業體制改革”作如下補充:

    (1)中國可采森林資源不足,但對造紙原料的供給是充分的。(寇文正2002)

    2000年,我國木漿產量僅為200萬噸,消耗木材約900萬立方米,僅占木材總消耗量的8.2%。我國木材在造紙業中的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因此,認為我國森林資源不足是造成木漿造紙發展緩慢,不得不大量進口的觀點,顯然是沒有根據的。(張蕾2002)

    張蕾還作了精確的計算,其結果是:
    ——現有森林資源中可用于造紙的用材林,每年凈生長量的50%用于造紙,可生產木漿932萬噸,為2000年木漿產量的4.66倍。

    ——即使現有森林全部不采伐,而在南方集體林區和少林10省區的宜林荒山拿出40%用于營造造紙林,5—6年即可見效,每年可增力畦產760萬噸木漿。

    ——我國擁有豐富的竹子資源,每年可生產竹漿1322萬噸。

    以上數據無疑是可信的,結論也是正確的,它增加了我們對林紙一體化的信心。但是,這個結論對市場經濟中的林紙一體化研究卻毫無意義,至多它可以作為我們研究的起點:為什么面對如此豐富的林業資源紙廠不肯用,行業多年喊發展木漿生產而無濟于事,造成漿、紙產品大量進口?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正題。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林業部門作過類似的計算,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但木漿生產的比例不僅沒有上升,還往下降,這更不可思議。過去的可以不研究了,但今后的林紙一體化研究該進入正題了,即林業市場化的主要障礙在哪里?要從觀念性障礙到制度性障礙作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2)林業是弱勢產業嗎?

    首先,要把生態林與工業人工林分開,不可混為一談。前者是社會公共產品,當然政府要嚴管。后者是市場中的競爭性產業,并無強勢和弱勢之分,關鍵是要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大大降低交易費用,并推動充分競爭。我對10個觀點中“1、關于產業定位”有如下一段話:“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不必刻意追求什么‘基礎產業’,不必企盼什么‘國家戰略地位’,更不能把中國紙業發展戰略的基點放在‘國家的決心和信心’上,而應該通過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由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最有效地去配置資源,即戰略基點放在市場上!边@對林業也可能具有參考作用。

    (3)由于森林資源絕對量大,“三分造,七分管”的特點,森林資源管護的任務更重,必須堅持“惡管山”“嚴管林”,才能保障國土生態安全,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小康,才能保證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寇文正2002)

    我理解這段話指的是生態林,這是完全應該的。但對工業人工林卻不應該強調“管”字,而目前應該強調“放”。依法放開、松綁的出發點是如何調動投資者和廣大林農的積極性,如何推動林業產業化經營。只要政策、法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市場既自由寬松又規范有序,農民種樹只會越種越多,決不會亂砍亂伐。農民是最實在的“理性經濟人”,怎么會去砍自己身上的“肉”呢?同樣,對于進入林業的大量民營企業家,是更不會亂砍亂伐的。

    以上觀點簡單明確,沒有套用有關經濟學的教條,而是從自身多年實際工作的體驗中總結出來的,并且不少看法的表述后面都有生動的實例作基礎。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吳敬鏈先生說的“我們正在過大關”就是要克服來自舊觀念和既得利益對改革的巨大阻力,努力清除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礙。

    關于林紙市場化的制度性障礙這里只談林,紙在上面談了很多,而且,林紙—體化的根本問題在林而不在紙。作為外行談林業,可能是“無知者無畏”吧。

    談林業市場化的制度性障礙決非指責林業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因為林業的特殊地位,涉及到森林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稅費等問題,部門是不可能推行什么大的體制改革的。盡管如此,林業部門的領導和職工,在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真是來之不易。

    但無論如何,工業人工林的市場化改革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下面的問題和障礙已經無法回避:

    (1)林地使用權與伐木權分離,即對工業人工林實行限額采伐的計劃管理,業主對所經營的林地沒有自主的處置權,不能按市場需求進行采伐。

    (2)目前林地產權結構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國有林場、集體林場和集體所有制下的農民分散承包。由于產業市場化必須基于產權的交換,國有林場和集體林場的產權交換在產權實現形式“不到位”的情況下是難以交換的,和市場經濟有不相容性。至于農民分散承包的林地,由于承包期和流轉性等問題,要將這些土地集中起來集約經營有很大的難度。

    (3)據調查統計分析,我國木材稅費達20多項,占一次銷售價的5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達木材銷售價的70%以上。并且由于政企不分,將完整的林業產業過程人為地割裂,劃分為營林、森工、流通三個部分,導致稅收計征環節改變,征稅范圍擴大,造成多稅并列,重復收稅。這種稅費制度失去了均衡市場條件下的公平,使營林投資者的收入僅為木材價格的20%左右,對農民和其他投資者是一種強擊小睦的剝奪。

4  林紙市場化的核心是投資多元化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市場配置資源,即資源的配置是通過產權的交易實現的。在現代發達的市場經濟里,清晰完整的產權與規范公平的競爭是并存的。而在不發達的非市場經濟里,產權往往是殘缺的、模糊的,競爭也常常是畸形的。因此,要實施林紙市場化,最終建立一個產權清晰完整、競爭規范公平的產業市場經濟模式,其核心是投資主體多元化(簡稱投資多元化)?紤]到林業與紙業的差別,并承接上述林業制度性障礙,還是集中研究如何實現林業的投資多元化,即如何實現由目前以國家投資為主向外資和民間投資為主轉變。

    首先就是要逐步清除林業的制度性障礙,國家集中力量解決上述最主要的三大問題:

    (1)將生態林與工業人工林絕然分開,政府管生態林,工業人工林依法交給企業,交給市場。

    (2)以集體林場的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國有林場的改革。對于農民承包的林地,還要延長承包期,并逐步放開林地使用權的交易,最終過渡到永久性的林地使用權,并可在大范圍內依法流轉。

    (3)政企分開,建立林業規范公平的大市場,并大大減輕稅費。

    其次,要探索各種促進投資多元化的措施:

    (1)由于林業的風險高,如病蟲害、火災等,要探索建立工業人工林保險的可能性,國家可以從林紙產業的稅收中提取保險基金,吸引企業投保。

    (2)探索建立活木林市場。阻礙外資與民間資本投入林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樹木的生長期長,這不僅加大了風險,而且降低了資產的流動性。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建立活木林市場,即允許種植有任何種類樹木的任何大小的土地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交易。

    (3)投資方式的多樣化,探索發行債券和股票的可能性。

    從上可見,林紙一體化問題涉及到我國與體制相關的許多重大問題,以上的討論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說,林紙一體化這個大的系統工程是我國“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我國70%是山地,而山區的農民是比較窮的,是農民增收較困難的地方。如果我們能以務實創新的態度,以林紙一體化為突破口,帶動廣大山區農民在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生活的質量和水平,從而推動“三農”問題逐步展開并有效地解決,這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三農”問題的解困邁出實實在在的一大步。

    “‘三農’問題已經突破經濟層面,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梢哉f,在中國農村生活的七八億人口,大約有一半的人還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們構成了一個不受約束、極不穩定的貧困大軍,在今天信息、交通、通信日益發達的社會中,他們眼中的社會越來越成為一個政治不平等、利益不均衡、發展機遇不公平,生存環境反差很大的失衡的社會。”

    “可以預言,從明年起,中國的農村改革將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頭戲,但是,海內外諸多農業及農村問題專家普遍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必須在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基層政權制度方面切入,否則將會耗費巨大的資源且效果未必很好。”(江濡山2002)

    要清除林紙一體化的制度性障礙,專家們提到的問題都涉及到了:

    (1)山地產權的永久性與流轉問題——解決小塊土地承包與規模經營的矛盾。

    (2)戶籍制度問題——山區極少鄉鎮企業,可加速農民進城,農民增收并與城市化協調發展。

    (3)鄉村政權制度和林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不可分的。

    當然,大大減輕山區的稅費也是很重要的。以目前200萬噸木漿900)5立方米造紙用材為例,如果稅費全免才約20億元,即使將來發展到1000萬噸木漿45007Y立方米木材也不過100億元。這是我們應該付給農民的“發展債”,因為“經濟發展固然是硬道理,社會公正也是硬道理!(胡鞍鋼2002)

    這些重大問題的改革,既是當務之急(因為城鄉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山區發展緩慢),又是局部性的突破,不失穩定。

    總之,今天我們只有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林紙一體化,才能有實質性的大突破,大發展。讓我們在新世紀從這里開始,與時俱進!
(在“中國林紙一化投資與發展論壇”講話的修改稿)


相關報道:
林紙一體化與投資多元化
中國林紙一體化投資與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推進林紙一體化 加速紙業發展
山東新汶礦業集團進軍林紙一體化產業
林紙一體化發展論壇召開 二十年內過渡到木漿為主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