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每日新聞 > 正文

新聞查詢


我國包裝產業如何“紅杏出墻”
2002-12-19 中包網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商品包裝承擔著保護商品、便利儲運和宣傳美化商品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日益為生產廠家、商家和消費者所重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市場經濟特別是各類商品超級市場的普遍化,形成了對各類商品包裝用量的急劇增加。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的包裝產業以年均增長15%的速度迅速發展壯大。

    據悉,現在我國縣以上的包裝企業15000多家,職工隊伍220多萬人,全國包裝工業總產值已在國民經濟40個主要行業中排位第14,承擔著每年3萬多億元國內商品物資和2000多億美元的出口商品的包裝配套任務。包裝工業的快速成長顯示了包裝工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勃勃生機,而且,隨著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和加入WTO后在世界經濟體中國際間商品與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它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更加突出。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包裝工業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產品質量和檔次、科技水平及開發能力、包裝基礎工業水平、綜合利用水平,以及環境保護和人員素質等。其中科技人才的不足和開發能力的薄弱是制約我國包裝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我國目前的包裝產業,并了解在激烈競爭的世界經濟體中如何發展我國的包裝產業。

    入世后我國包裝產業的狀況

    市場潛力大競爭更加激烈。據專家預測,我國加入WTO后必將帶動我國的包裝市場的擴張。從靜態截面分析,以2000年為基數,全國包裝工業總產值約為2000億元,按70%物資消耗計,衍生市場規模達1400億元左右,包裝市場總規模為3000~3400億元;從動態角度考察,包裝工業具有比國民經濟高的增長速度,“六五”期間的平均年增長速度為15.7%、“七五”為17.2%、“八五”為20.3%,“九五”也不低于15%。如果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和國家長遠發展規劃目標測算,到2010年我國工農業GDP將在2000年1000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20000億美元,外貿出口商品總值將達到3500億美元,相應的包裝市場規模至少會達到5000~6000億人民幣。如此極具潛力的市場正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WTO下關稅壁壘的降低以至逐步取消,外商在國內投資建廠及本土化的生產,以致生產成本的降低,質優價廉的商品必然贏得國內消費者,這勢必對國內的產品及市場造成沖突,使我國包裝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

    行業的競爭結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包裝工業以包裝原輔料和包裝設備為主的包裝基礎工業與包裝制品制造工業兩大塊構成。包裝制品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低端市場,由于技術含量低,行業進入壁壘低,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力成本與地理成本對競爭優勢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但在國內市場上,由于經濟增長導致包裝制品市場空間擴大,會吸引國內資本的進入,市場競爭會加劇,成本、質量、交貨時間三個要素在競爭優勢形成中起決定作用。對于高端市場,由于技術含量較高,產品附加值高,我國包裝行業自主開發能力低,對國外技術和裝備依賴性強,在與國際資本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在一段時間內受制于國際競爭對手。而包裝裝備業和原輔材料業屬于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自主能力、開發創新能力將決定該行業的競爭優勢。由于我國包裝工業在該領域缺乏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資本集中度低,不具備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受國際資本的沖擊,在競爭中會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而,我國包裝工業的制高點很有可能被國際資本所控制,國際競爭力會進一步弱化。

    產業結構仍然極不合理。其主要表現在:不合理的、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技術落后、消耗高、附加值低的一般包裝制品業生產能力過剩;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布局分散,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數量極少,規模經濟差,產品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能力低,產業集中度低,生產和市場分散化導致企業過度競爭;資金和技術投入分散,影響了企業效率的提高;企業組織結構僵化,專業化協作水平低;裝備工業落后,大量成套、技術性能高的裝備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企業比重低,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程度低。

    入世后如何發展我國的包裝產業

    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要以振興包裝裝備工業為目標,依托國家發展裝備工業的產業政策優勢,產學研結合來進行。為此,首先必須在包裝行業內部培育具有技術吸納能力和技術示范推廣能力的技術吸收主體,建立以大企業為主體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其次,以產權為紐帶產學研各方共同組建企業,實質是資金和技術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的結合,實現技術貿易的內部化,避免過去技術合作因產權關系模糊和法律環境不佳導致的技術創新效率低下;再次,運用資本運營的方式實現技術在行業內的擴散;最后,還要注重新興納米包裝技術的開發和運用。

   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包裝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實現包裝業的集團化、規;T诩尤隬TO后的世界經濟體中,隨著市場的擴大、投資的增加和關稅壁壘的降低以至取消,我國包裝產業必受需求結構、供給結構和國際的影響,必然影響到包裝產品的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使投資結構有很大的改變,此外,勞動力和資本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以及生產技術體系和自然資源的擁有狀況將有所改變。特別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的作用,會引起進出口結構的變動,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動。因此,我國應加速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積極調整產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快發展趨勢產品,如包裝材料中紙的開發和生產,F代包裝產業的四大支柱———紙、塑料、金屬、玻璃,在這四種包裝材料中紙制品的增長最快,原料來源也廣,且不如玻璃那樣易碎,也不如鐵重,便于攜帶,更不會有塑料那么多的環境問題。因此紙包裝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極廣,且被認為是最有前途和潛力的包裝材料。國際衛生組織和國內環保專家認為,今后購物必須用無毒、無害的“全紙質環保袋”。

    與國際接軌,采用國際通行標準。出口創匯做的是國際市場生意,要想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大顯身手,多有建樹,就要努力使自己的產品實現國際化。而要實現產品國際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積極引進國際標準,來規范企業的生產行為,以消除“貿易中的技術壁壘”。為了贏得國際商戰的制勝權,不少發達國家產品的標準呈現“倒增”格局,即國家標準高于國際標準,部頒標準高于國家標準,企業的內控標準又高于部頒標準,從而使自己的產品標準工作走在了領導國際標準的前列,并據此不斷刷新國際標準指標,有效地促進了以技術創新為動力的產品國際化進程,確保自己的外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獨占鰲頭。諸多經驗表明,采用國際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既是推進我國企業產品國際化的前提條件,也是增強我國企業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潛力所在。只要我們的企業增強競爭意識,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并積極創造條件制訂超越國際標準的內控標準,以產品的高標準來保證產品的高質量,就能使我國產品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制定國家綠色包裝發展規劃。所謂綠色包裝,既要求包裝材料最省,廢棄物最少,且節省資源和能源;易于回收再利用和再循環;廢棄物燃燒產生新能源而不產生二次污染;包裝材料最少和自行分解,不污染環境。發展綠色包裝是包裝工業的一場技術大革命,是世界包裝工業適應環保大潮的必然趨勢。特別在已加入WTO后,綠色包裝便成為一種新的非關稅壁壘。為此,包裝工業必須變革觀念,強化無污染意識,適應因各國對包裝材料及廢棄物提出的新標準和新法規而引起的新競爭。發展我國的包裝產業應強力實施以下四點:推行“綠色設計”計劃,倡導適度包裝,注重減量包裝;建立行之有效的包裝廢棄物回收系統,提高包裝回收利用率,發展周轉包裝;要強化政策的引導和扶持、研究和開發對生態環境無害或污染很少,有利于資源回收再生的高性能、功能性包裝材料代替傳統包裝。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包裝材料,嚴格控制有害物的含量;對從事廢棄物包裝處理的企業應實行傾斜政策,享受環保產業的優惠政策。

    發展教育事業,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走產學研聯合發展的道路。日前復雜的包裝技術的發展、全球市場的開拓和包裝行業的強勁增長,必然越來越依賴于包裝教育的發展、包裝人力資源的開發。我國長期以來,由于忽視包裝教育和科學技術在包裝工業發展中的作用,使得包裝企業的人才資源不能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導致包裝企業人力資本存量很低,再加上包裝行業人才外流現象日趨嚴重,造成我國包裝工業整體科技水平較落后,一方面缺乏科技成果,另一個方面某些科技成果不能及時運用到生產中去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鑒于此,我國現階段要狠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要把人才的開發作為我國包裝產業發展的根本戰略。


相關報道:
包裝產業新動向——遷移
全面禁止塑料并不科學 綠色包裝產業存在誤區
綠色包裝產業走出作坊時代
中國西部地區急需發展包裝產業
法國包裝產業概況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