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愛娥)截至今年10月,國內已受到歐美等33個國家和地區的520多起反傾銷調查,居全球之首,涉及產品約4000多種,累計影響出口金額約1600億美元。從品種上看,化工產品居第一,主要集中在有機產品、無機產品、涂料、輪胎以及膠鞋等幾個大類上。一些拳頭產品在遭受反傾銷后,被完全逐出進口國市場,反傾銷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造成了實質性障礙。中國產品為何在國外頻繁遭受反傾銷呢?在近日舉辦的“2002中國反傾銷論壇”會上,外經貿部公平貿易局的尚明專員從全球經濟背景等七個方面分析了原因:
第一,全球經濟不景氣,使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對中國發起調查的絕對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和歐盟,占總數的2/5。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增長明顯,例如,印度今年已對中國提起10起反傾銷調查。
第二,WTO成員利用規則,加大保護本國市場的力度。一些國家的某些產業在本國日漸失去行政保護手段,轉而尋求世貿組織所允許的包括反傾銷在內的貿易保護,此外,一些國家的產品結構尤其是化工產品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很容易造成市場沖突,從而提起反傾銷。
第三,一些國家不重視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狀況,實行“非市場經濟”的歧視性政策,把中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給扼殺。
第四,社會政治因素的原因,導致濫用反傾銷來保護國內市場,緩解社會壓力。
第五,中國經濟發展導致市場沖突加劇。中國經濟多年持續增長,在國際市場份額不斷地擴大,這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些國家強烈的競爭對手。一些國家肆意擴大反傾銷調查范圍、降低調查立案標準,從而使中國成為國外反傾銷的主要目標國,嚴重影響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
第六,不應訴或應訴不利的后遺癥所致。目前中國對主要出口國的應訴率達到100%,如美國、韓國、歐盟等。對一些發展中的國家如印度、南美應訴率比較低。企業應該是無論國家大小,數量多少都應積極應訴,否則是死路一條。
第七,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有些企業存在粗放經營、相互壓價的無序競爭的局面。外經貿正在采取積極的辦法,禁止低價競爭的不正確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