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蘭一望無際的大森林里,生長著一種巨型松鳥。伴隨著一棵棵大樹成長起來的芬蘭美卓公司,用這松鳥的翅膀作為企業標識,象征其高飛遠翔求新思變的企業文化精神。美卓的確是一家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在新中國誕生后不久,美卓便將第一批紙機和漿廠設備交付中國,從此邁上了與中國經濟共發展的路程。
讓造紙機快速轉起來
每天,當我們閱讀書籍和報刊雜志時,也許從未關心過這些紙張是從哪里來的,更不會想到它們可能就出自芬蘭美卓公司的造紙機械。早在1956年,美卓便從北歐來到中國市場,先后向廣州和吉林造紙廠提供了5條生產線,其中廣州紙廠5號機和吉林紙廠原供中南海專用紙的10號機,至今仍然在運轉使用。一批批從芬蘭來到中國的美卓人常以此為自豪。
30多年后的1989年,美卓又將對華合作拓展到工業領域,在中國西安投資興建了第一個合資工廠維美德—西安造紙機械有限公司。這家擁有1200名員工的合資企業還參與了美卓造紙機械設備在全球范圍內的項目。
隨著在華業務的逐步擴大,1995年,美卓集團總部決定在北京建立辦事處。首席代表雷姆·楊呼寧先生也隨之來到了中國。畢業于赫爾辛基科技大學的楊呼寧對中國并不陌生。早在1982年,40歲的楊呼寧就曾率團來華,談成了銷售一套生產原紙和涂布紙機生產線的合同。“我當時就意識到,未來的市場將在中國!13年后,他終于可以在這里一展身手。
“我清楚地記得,到達北京是在1995年3月的最后一天。4月1日,我便開始了工作,在一家芬蘭公司的辦公室租用了一張辦公桌,直到1997年2月1日,才開始在新辦公室辦公。加上我在內,當時這個新辦事處只有3個人!
雖然人手緊張,但是到1997年底,楊呼寧已在中國湛江談成了第一個項目。高效來自于勤奮工作。在這個項目談判的同時,辦事處在山東壽光也在談著另一個項目!拔液娃k事處的范先生兵分兩路,他留在湛江,我則一北一南來回跑。此后,我們的業務進展越來越順利,在與山東晨鳴造紙廠的合作項目中,從談判到開機運轉,只用了半年。”
最讓楊呼寧感到興奮的是,經他之手,福建南平造紙廠1999年引進了美卓公司生產的世界上第一臺優化新概念新聞紙機,一躍成為國際業界的領先者之一!斑@是美卓花費四年時間研制的明星產品,一套生產線有100多米長。許多中外企業去南平廠參觀了這套設備后,都表明了購買意愿,其中包括齊齊哈爾黑龍集團、吉林石峴紙廠、江蘇金東紙業、岳陽紙業等中國生產廠家。此外,湛江大港從我們公司購買的兩臺機外涂布機目前也是世界同類設備中最大的,F在,我們還有十個項目正在談判過程中。”楊呼寧樁樁件件數說著他來中國后做成的每一個項目,看得出,他對于自己能夠促進美卓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感到很自豪。
靠實誠贏得市場
2002年11月26日,美卓公司CEO托爾·伯格曼先生隨同芬蘭總統率領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在北京見到楊呼寧時,這位領導著全球近3萬名員工的集團第一把手,又問起了每次見面時都會問到的同一個問題:“下一個合同是什么?”身為一家年均銷售額50億歐元的跨國公司,有著世界造紙機械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優勢。在美卓公司眼里,中國的制漿造紙工業、礦山和建筑業以及其他加工工業正在進行的系統建設和改建,都為美卓提供了用武之地。
從未讓公司失望過的楊呼寧先生,這次同樣帶來了喜訊,美卓造紙機械公司與APP集團寧興發展公司(寧波)于今年11月25日簽訂了一條價值約2.2億歐元的世界最大的板紙機項目。楊呼寧還向總裁講述了開拓中國服務市場的遠景規劃!巴ㄟ^現代化的遠程診斷技術,銷售全方位的專業化服務,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于2001年就在無錫建成了一個技術服務中心!
盡管中國目前每年4000萬噸的紙耗量將很快翻番,預測到2015年的消耗量將達到8000萬—9000萬噸。然而,世界上各大造紙設備公司在這塊市場上的競爭同樣很激烈。美卓靠什么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取得佳績?
“我的感覺是,中國人與芬蘭人在文化上很投緣,合作起來比較容易。購買造紙機械設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一般每套設備需要六七億元人民幣。做這樣的生意不能夸夸其談,必須實實在在,說話時要首先考慮成熟了再說,講出來的話都是實打實的。因此,總部派來的人也是經過精挑細選,條件首先是做人成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也許是受到廣袤無邊的大森林的哺育,楊呼寧給人的印象就是辦事扎扎實實,待人誠誠懇懇,說話不緊不慢!
在白紙上書寫人生
在華7年,楊呼寧成功地完成了一名開拓者的使命,在他即將離任之時,美卓在中國的年營業額已達到2億歐元。“我最初來中國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美卓在西安的合資廠打開市場。當時這家合資企業的年銷售額只有5000萬元人民幣,到2001年底這一數字已達到1.6億元人民幣,現在的訂貨單已經排到了4年以后。從發展趨勢看,中國的造紙行業必須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按照目前的造紙技術水平和市場需求,中國只需要300臺現代化造紙機就夠了,但事實是有2.5萬臺造紙機在運轉。落后的造紙設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水、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根據我們的經驗,中國的造紙行業應當有一個大的革新改造!
在北歐,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丹麥人洋里洋氣、瑞典人傲里傲氣、挪威人土里土氣,芬蘭人傻里傻氣。芬蘭人“傻”在哪里?芬蘭人說,大概是我們很實在,做生意不會討價還價。世代生息在這片被森林覆蓋的土地上的芬蘭人,有一種樹的品性,默默做事不張揚,頑強生長不屈服。也許,正是憑著這種“傻實誠”,使美卓公司在100多年中不斷成長,在全球造紙機械業中卓而不群。
與造紙機械先后打了27年交道的楊呼寧,對這個行業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就像美卓那每分鐘跑出1900米的快速造紙機一樣,讓他回國退休一下子停下腳步,很難很難!拔一貒螅蟾胚會再來,幫助弟弟在中國做紙業。”這位與造紙業為伴的芬蘭人,還是舍不得離開老本行。
楊呼寧說他由于長期在海外,變得有些不像典型的芬蘭人,“但是無論是什么人,在生意場上,買賣雙方必須建立起理解和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保持長期合作關系。”這是他的人生總結,也是美卓的成功之道,更是企業發展的基本準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