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華紙業網通訊員 何木報道) 紅麻造紙我國在前些年被搞得炙手可熱,以后又冷卻下來,被人們看好卻不中用。有好幾個要用紅麻為原料的工廠相繼建立起來,最后又因為各種原因相繼關門大吉。事到如今,為什么還有人重新打定主意繼續做紅麻的文章呢,紅麻、紅麻漿到底應該怎樣去評價呢?紅麻失敗了嗎?為什么不接受教訓呢?國內外與全桿紅麻化學漿有關的幾次嘗試都沒有獲得成功,或是說沒有堅持下來。
我國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為了滿足解決造紙所需長纖維漿的來源和消化農民手中過剩種植的紅麻,各地科研單位紛紛開展起對于紅麻制漿造紙的研究工作!捌呶濉,特別是“八五”,被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在“八五”期間,國家撥款1500萬元,以用紅麻生產化學機械漿生產新聞紙的課題開展攻關研究,參與者計有20家科研單位,攻關項目依托單位為湖南省沅江造紙廠。同時,日本地球環境協會、日本紅麻協會等組織,為促進在中國實現紅麻造紙的產業化,也出資對我國的一些科研單位給以幫助,最后還與聯合國工發組織,并介紹了一些具有實力的企業和銀行,一起在沅江針對建設5萬噸全桿化學漿廠的意向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不幸的是,沅江既沒有借助國家攻關計劃的依托關系而采用紅麻生產新聞紙,日方在沅江的考察也不得不否定了原來的設想。
山東濟寧四方紙制品公司是我國第一家以全桿紅麻為原料批量生產化學漿的企業,由中國輕工業北京設計院承擔設計。當時借鑒了木材和中國其他一些草類原料(如竹子、蘆葦等)普遍使用的制漿方法,為了節約投資,沒有進口造價昂貴的連續蒸煮設備,而是大膽地采用了立式蒸煮鍋的間歇蒸煮工藝。實踐證明,技術上是基本成功的,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經過調整得到了解決。建成后于1995年和1996年兩次生產全桿漂白漿,總共生產了995噸紅麻漿,其中350噸銷往日本。但是最后也沒有擺脫被迫停產的尷尬結局。
項目沒有能夠搞起來,搞起來的又沒有堅持下去。然而,其原因不在于種植技術和制漿技術,也不在于市場,而根本就是原料來源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原料價格問題。
沅江地處我國有名的魚米之鄉,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紅麻在這里有傳統的種植習慣,能長得很好。但是其競爭對手作物也多,如柑橘、棉花、苧麻、蔬菜等。改革開放后,農民的種植取向有了更多的選擇。雖然紅麻具有節省人工的優點,但是在地少人多的地區,農民考慮的只是每畝地的產出,他們并不十分介意人工的用多用少。
濟寧四方公司在原料方面遭受的挫折更大,因為是在一座新的工廠建設起來以后,才出現了紅麻的短缺。只好又去搞田菁,田菁也沒有了(田菁還有個易生蟲害的弊。。盡管產品適銷對路,并且大量出口,可是原料來源不能得到滿足,價格也很貴。每噸紅麻平均958元,噸漿耗紅麻2.79噸,每噸漿光是原料就2673元。與草漿、木漿的成本相差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工廠自然難以為繼。 泰國鳳凰制漿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座成功運行的全桿紅麻漿廠,設計能力7萬噸/年(1987年曾到達8萬噸)。產品除按政府要求,必須供給本國紙廠外,其余全部出口日本、印度、韓國、臺灣省和馬來西亞等國和地區。后因一,市場需求和價格的變化迫使當地紅麻的用途發生轉變,大量轉向作為麻紡原料;二,麻農改種收益更高的木薯;三,在當地容易得到竹子和桉木原料的供應,鳳凰公司的蒸煮器是簡易型的卡米爾立式連續蒸煮器,容易適應其他原料的制漿工藝,因此,在不能得到充足的紅麻時,就利用竹子和木材生產;四,還有一個情況就是當地紅麻種植條件很差,多為干旱瘠薄的坡地,產量只有500公斤/畝,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的紅麻經濟抗風險能力當然極其薄弱,稍有變化,農民就會逃之夭夭。
從國內的、國外的試圖或曾經使用紅麻作為原料制漿造紙的先例來看,他們受到了挫折,不是任何技術上的問題,其問題主要是原料的問題,是原料的價格問題。只要解決好原料的供應問題,紅麻的經濟潛能一定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
聲明:本文版權屬本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