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采取多種形式,因地制宜調整造紙行業結構,以提升造紙行業在當地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貢獻。
當時,南陽市造紙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一是企業規模小。全市共有10家合法造紙企業,年制漿能力20萬噸。二是經濟效益差。2001年全市機制紙產量10.69萬噸,產值3.9億元,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5%。三是污染環境嚴重,且資金投入不到位。全市造紙企業年排放COD量占全部工業COD排放量的60%以上。如按全部達標排放,環保投資需5億元,實際投入僅8500多萬元。四是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
為此,商陽市提出高速整造紙行業的發展方向為:走規模制漿、綜合利用、集中制污的道路,形成集團化制漿造紙聯合企業。
為實現在內鄉、鄧州、新野、浙川等縣市的造紙企業形成5萬噸位以上的制漿造紙中心這個目標,南陽市采取并購、聯合等方式,因地制宜地調整造紙業結構。內鄉縣發展速生林、龍須草,利用麥草資源,建設林草紙農工一體化工程。浙川縣造紙廠可并購新野縣造紙廠,在新野縣形成制漿造紙中心。鄧州市以制漿黑液資源利用比較好的企業為基礎,生產成品漿以合理價格轉由其他廠造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