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頻道 > 每日新聞 > 正文

新聞查詢


最后的東巴造紙傳人延續納西族的古老文化
2002-10-08 新華網
  在納西人的傳說中,東巴紙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它們不怕風吹日曬,不怕蟲咬雨淋,紙張歷久彌堅,字跡不會褪色。然而,這種記錄了東巴經文、承擔著傳承納西族文明的紙張卻一度絕跡。納西人和圣文經過10年的努力,終于讓東巴紙“起死回生”。 

  初次見和圣文,實在無法把他和造紙聯系起來。和圣文個子不高、滿臉皺紋,和所有的納西人一樣,面龐比較黑。這個共和國的同齡人,穿著土布衣服和膠鞋,好像剛剛從地里回來。然而,就是他為納西族的文化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 

  和圣文告訴記者,東巴紙雖然采用造紙術發明時代的最原始工藝制成,卻能不怕蟲蛀,歷經千年也不會壞。它的主要用途是書寫東巴經文,被稱為“文字活化石”的東巴文字就是通過東巴經書得以流傳。在“破四舊”的那段日子,東巴經書被大量焚燒,燒得目前在國外保存的比中國幸存的還多得多。慢慢地,這種獨特的古老造紙術絕跡了。和圣文說,恢復造紙非常重要,不然,古老的東巴造紙術就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傳。 

  東巴文化被重新認識后,從1990年開始,政府就曾多次組織人員尋訪并試圖恢復這種工藝,東巴文化研究所找到了和圣文。 

  和圣文居住的肯配古村生長著一種叫山棉皮的植物,是造東巴紙的絕好材料。自古以來,因這得天獨厚的條件,肯配古村就是納西東巴紙的主要產地。和圣文應承下重新恢復東巴紙造紙術的任務后,隨即趕回肯配古村,并向懂得造紙術的岳父求教。 

  然而,岳父卻以“干這個賺不到錢、一輩子受窮”為由不愿意傳授,和圣文一邊軟磨硬泡,一邊自己摸索。頂住了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第一年,和圣文總共做出了23張東巴紙。這23張東巴紙送往麗江,得到了專家和老東巴們的首肯。久已失傳的古老東巴造紙術恢復了。 

  在和圣文的作坊,他為我們演示了造東巴紙的全過程:先將剝下的樹皮用水煮,然后漂洗2到3天,經過這樣的漂洗紙張就會發亮。接著把樹皮放到剁板上壓,然后杵打,最后鋪在木板上晾。和圣文介紹說,由于這種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怕蟲咬。他信手在紙上寫下一句東巴文的《造紙經》經文,果然字跡清晰、書寫流暢。 

  在作坊里,我們還見到了和圣文的女兒和丕珍。這個年僅22歲的姑娘,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整套東巴造紙術。她告訴記者,因為受父親的影響開始干這行,希望能將納西族的古老文化延續下去。( 范卉 )


相關報道:
歐美大型造紙企業今年上半年利潤下降
造紙業:行業增長迅速 業績不佳
國家頒布造紙行業科技研究12項試制重點
漯河市區一違規造紙小廠污染市區環境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