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素有“塞上江南”美譽的銀川平原一派豐收景象。我們乘車從銀川出發,南行200多公里,進入寧夏中衛縣,公路東側一片簇新的建筑群在金色稻田的襯托下顯得尤為醒目,西北地區最大的造紙企業———寧夏美利紙業就坐落在這里。
誰能想到幾年前,它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縣辦小廠———中衛造紙廠。在這家企業艱難成長的十多年曲折歷程中,建行寧夏區分行投入近3億元的信貸資金,長期提供專業金融服務和財務支持,幫助其從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發展壯大成為今天國內排名前20位的大型優質企業和上市公司。
現任寧夏美利紙業集團董事長的劉崇喜談起當年,感慨萬千:20世紀90年代初,雖然有豐富的麥草資源作原料,但中衛造紙廠的年產量只有3000噸,陳舊的技術工藝使造紙廠一直難以擺脫困境。這一切讓身為廠長的劉崇喜在職工面前抬不起頭來,陪著笑臉四處求助也很難為企業貸來寶貴的資金。告貸無門的他想到了當地的建設銀行中衛縣支行。
對于造紙廠的貸款請求,建行立即派專人調查市場,分析行情,本著以支持經濟發展為已任的積極態度,在控制投資風險的條件下,決定支持造紙廠的改擴建工程。到1996年短短四年間,造紙廠生產規模增加了十倍多,紙的品種也由建廠初期的幾種增加到7大系列40多種,被國家有關部門審查認證為全國大型造紙企業。
要想獲得銀企雙贏,銀行不僅要為企業注入資金,還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為企業出謀劃策。90年代中期,當中衛造紙廠生產的普通紙暢銷市場的時候,建行信貸人員預感到造紙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他們利用自身網絡廣泛、信息靈通的優勢,積極建議造紙廠開發新品種。1996年,建行寧夏區分行貸款4000萬元,支持該廠上馬了一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高檔書刊紙生產線,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受益。這為1997年造紙廠改制成為寧夏美利紙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打下了堅實基礎。
造紙業是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地處黃河中上游的寧夏,對污染性行業的治污有著特別的要求。早在對美利紙業貸款之初,建設銀行就提出了治污解決方案的建議。如今“百年清潔,美利紙業”已經成為美利紙業的企業理念,在新建的廠區內,這幾個大字醒目的書寫在正對廠門的廣告牌上。
在原有治污的基礎上,美利紙業還通過建行貸款及自籌資金優先投入近2億元,于去年年底投入建成了堿回收及中段水綜合廢水處理工程項目,實現年回收堿1萬噸,日處理造紙污水5萬噸的生產能力和規模。如今,被列入寧夏回族自治區“九五”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1.6億元的美利紙業三期技改擴建工程已于近日竣工,美利紙業也因之告別了小造紙時代,跨入了現代化生產、規;洜I的新里程。由年產不足3000噸低檔紙的縣辦小廠,到年造紙25萬噸、總資產20億元的自治區骨干企業,美利紙業由“生鐵”煉成“鋼”的實例是建設銀行幫助“鍛煉的一個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