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頻道 紙業商情 資料柜 會員之窗 紙業機構 紙業論壇商情發布 政策法規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新聞頻道 >每日新聞> 正文

新聞查詢


超短周期無污染造紙法? 造紙學會質疑“革命性突破”
2002-04-30 消費日報
    3月下旬,部分媒體發布造紙可以不污染環境的消息。有報道稱,一項名為“超短周期木本無污染造紙法”的新技術已經進入實用階段,應用1年到2年生的楊樹原料,便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紙、膠印書刊紙、銅版原紙等中高檔文化用紙,而且無污染。還稱“困擾人類多年的世界性造紙廢水污染環境難題有望藉此得到解決”。

    2002年4月5日,中國造紙學會組織造紙、林業等方面的專家,就“超短周期1至2年生楊木無污染造紙法”制漿技術進行了學術研討。與會的有中國造紙學會、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20余人。專家們從技術上、經濟上和社會效益上對這項技術發表了個人的看法。

  突破果真具有革命性?

    由西部某林科院教授發明的超短周期木本熱噴磨木制漿造紙技術被譽為“造紙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專家們認為:超短周期楊木速生材作為纖維原料用于造紙是可行的,尤其是制化學漿,實驗室和生產試驗都獲得了較好的結果。但是說用熱噴法制漿實現無污染的造紙技術,到會專家一致認為這種提法有失偏頗。這里的所謂熱噴制漿實質是造紙行業所說的爆破制漿。爆破制漿技術在國內外已進行了多年研究,以麥草為原料用間歇爆破制漿生產瓦楞原紙已有個別小廠在試行,因此,所謂熱噴制漿并不是新的制漿技術,更談不上是革命性突破。中國制漿造紙工業研究院總工鄺仕均講,他曾親自到大興的實驗工廠參觀過,的確不是使用蒸球而是采用爆破法,但是這種方法仍然是停留在實驗階段,如何大規模連續生產還是個未知數。

    專家指出,所謂超短周期并不是新鮮事物。巴西、日本都搞過超短周期,日本搞了數十年的速生楊,但是都沒有實質性成功。走人家行不通的路無異于讓我國林業繞彎路。

    制漿果真無污染?

    所謂“超短周期木本熱噴磨木制漿”果真能做到無污染嗎?中國制漿造紙工業研究院高工薛崇昀介紹了同該造紙法研究者接觸的過程和制漿造紙研究所的檢測數據。專家們認為通過檢測數據表明,此方法產生的廢液鉛有相當高的污染負荷,需要處理以后才能排放;如果生產漂白漿,漂白廢水的處理還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有鑒于此,絕不能貿然說它是一種無污染的制漿造紙工藝。

    中國制漿造紙工業研究院林喬元教授介紹,造紙污染一直是世界造紙界難以攻克的課題。瑞典早在1985年為消除過氧化氫的污染做了三年實驗,最難治理的草漿污染已經能夠控制,但因為規模小而不能夠推廣實施。

    專家們認為,從薛崇昀的檢測結果來看,說這種漿可以生產高質量的新聞紙、膠印書刊紙和銅版紙,也為時尚早。因為盡管在實驗室產生出少量紙樣,但還不能說明在工業上、技術及經濟上是否可行。

  超短周期果真經濟?

  和“超短周期木本無污染造紙法”相配套的還有“超短周期造紙原材料林栽培方法”構成系列發明。據有關媒體報道,春天將楊樹條扦插入地,第二年秋天便可以長到七八米高,胸徑粗約3到7厘米。收割后不用新栽,次年春天會自然萌發成林。這種方法使人工栽培楊樹的周期由7年左右縮短到1至2年,創造了世界人工造林單位面積產材量最高紀錄。

    個別專家對此戲稱“和割韭菜沒有什么區別”。中國造紙學會顧問潘錫五認為,作為造紙原料楊木的年紀太大太輕都不好,原料的年紀和其纖維強度及長度有很大關系。1年生的楊木只能算是楊條,其纖維長度和強度僅相當于麥草,以此為原料確實也能制漿造紙,但是其白度、強度能否達到高標準就值得考慮了。

    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認為,超短周期木材樹徑比較小,剝皮比較困難,以此原料作化學漿尚勉強,但是作為高檔紙漿就絕對不可以了。因為樹徑小,專門用于剝樹皮的剝皮機都用不上,如果采用人工剝皮就會增加生產成本。

    中國造紙學會專家從成本上分析“超短周期造紙法”。就相關數字計算,每畝出材率為0.9立方米,成本為359元/畝,大于普通50元/畝的水平。如果用來制漿造紙,其成本太高,不可能有市場。此外,國家不可能拿出擁有最好的陽光土壤水分的環境來種樹,這2年生的樹應該種在什么地方,尚待商榷。

消費日報實習記者王義峰

相關報道:
超短周期木本無污染造紙法已經進入實用階段
超短周期木本無污染造紙法在中國誕生
意大利以生化科技發展無污染造紙法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