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意大利IM A袋泡茶包裝機械展示會上,來自國內茶業界專家和學者就袋泡茶的前景發表了看法,專家們認為袋泡茶的開發是茶產業的一個里程碑,已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占有相當大份額,發展袋泡茶產業大有可為。
研討會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介紹說,發明于1904年的袋泡茶在70年代才進入商業時代,但僅經過20年的時間在歐洲市場就從原來占2%的份額增加到90%。整個世界袋泡茶市場呈快速增長之勢,2000年全世界袋泡茶總量為54萬噸,占茶葉消費量的23.5%,英美等主要國家袋泡茶消費比重在60%以上,加拿大在1993年以后占到96%。1985年以后,袋泡茶產量增長速度領先,成為發達國家茶葉消費主趨勢。2001年我國袋泡茶產量接近2萬噸(生產能力在3萬噸以上),占全國茶葉市場總量不到3%,但市場前景相當廣闊。以江蘇為例,市場份額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
他還介紹,目前我國擁有500臺以上的袋泡茶機,袋泡茶有“定量、衛生、方便、快速”的特點;袋泡茶適合品牌企業的運作,適應加入W TO后我國茶葉產業的發展需求,因為FAO預測到2010年全球綠茶出口將會增長6.1%,而歐美發達國家茶葉消費方式主要是袋泡茶,我國又是綠茶生產大國;袋泡茶還可以提高茶葉的附加值和產業經濟效益,有理由相信我國的袋泡茶將有較快的發展。
但現階段,由于飲茶習慣、袋泡茶質量、缺少有知名度的品牌等原因,制約了我國袋泡茶產業的發展。必須積極引導袋泡茶消費,重新樹立袋泡茶品質形象,積極研究國外茶葉消費方式,擴大袋泡茶在我國茶葉出口中的比例,提高出口效益,培育國際品牌企業。
浙江大學的童啟慶教授在作“關于袋泡茶生產的幾點探討”演講時說,首先要把握市場需求動向,不斷開發新產品。生活節奏的加快,能夠適應的是袋泡茶,其清潔衛生、沖泡簡易、攜帶方便,一直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茶水飲料的興起,搶占了一定份額,入世后跨國公司介入,袋泡茶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她強調可開發的袋泡茶多種多樣,一是純茶型袋泡茶,宜適當增加中高檔產品的比例,并可從同類茶的香型、味型和湯色類型等方面區別,根據地區適銷性以及人們對茶的色、香、味要求生產出不同的產品。如紅茶因水質不同而有口味上的微妙差異,可選擇經過認證的無公害茶生產基地出產的原料制作產品,也可將茶葉按一定比例標準磨碎,成為可用冷水直接泡飲的袋泡茶。
二是果味型袋泡茶,傳統的果味茶是添加香精或果汁噴霧在茶葉上干燥而成,但現在果粒茶受到青睞,在袋泡茶中添加各類水果干、葡萄干、菠蘿干等,再配以少量的茶葉。
三是保健型袋泡茶,傳統的保健茶更注重于藥用功能而忽略了口味,因此消費者不太接受。要考慮通過工藝加工等增加保健茶的色、香、味,在近百種可以入藥的花卉中,適宜飲用的約有20余種花卉,如雪蓮、玫瑰、百合等,利用鮮干花的不同保健功效與茶相配,花香茶香相得益彰,另有少量藥用干果如苦瓜、羅漢果等亦可入茶。
四是香味型袋泡茶,傳統的是用熏制好的茶如茉莉花茶等,另外還可以開發香料茶如熏衣草等單獨做成袋泡茶,也可配合適量茶葉,有安神、美容作用。
童教授認為,發展袋泡茶要建立原料供應基地,以確保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之本,立頓公司推出原味紅茶后,在斯里蘭卡買了7000英畝茶園作為原料生產基地,在產品包裝上標注“從茶園直接入茶壺”,由此以成本低廉打開銷路;日本的伊藤園從1965年就實行定點采購原料,且根據客戶反饋意見,指導茶農不斷更新工藝,產品層出不窮。
茶葉定點采購,一方面可以保證原料質量,另一方面由于減少流通環節有利于成本管理。國內有的袋泡茶企業已經開始實施定點原料采購,如用定點高山茶區的春茶,制成高檔的袋泡綠茶。童教授還強調要改變營銷理念,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加入WTO后,對袋泡茶產業要進行科學管理。袋泡茶不是一種低檔產品,而是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