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頻道 紙業商情 資料柜 會員之窗 紙業機構 紙業論壇商情發布 政策法規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

你的位置:首頁 >新聞頻道 >每日新聞> 正文

新聞查詢


超短周期木本無污染造紙法已經進入實用階段
2002-04-10
    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如今又有了重大突破。一項名為“超短周期木本無污染造紙法”的新技術,已經進入實用階段,應用1到2年生的楊樹原料,便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紙、膠印書刊紙、銅版原紙等中高檔文化用紙,而且無污染。困擾人類多年的世界性的造紙廢水污染環境難題有望借此得到解決。

    現代造紙通常采用化學制漿法和高得率制漿法,污染嚴重且能耗高。由原新疆林科院副院長陳聚恒教授發明的超短周期木本熱噴磨木制漿造紙技術,則是一種獨立于化學制漿法、高得率制漿法之外的全新的無污染制漿法,與其相適應的國產設備業已成龍配套,技術成熟。權威部門提供的檢測資料表明,應用此法造紙,堿化物用量僅為3%,溶于水的不及2%;工序中的過氧化氫屬于無氯漂白,排出的造紙廢水PH值為6到7.9,屬于中性,可用于土地灌溉,經厭氧和好氧處理后,可直接排入江河;使用該技術每噸紙用水僅需30立方米,為國家標準的1/10;應用該項技術,無論是新建造紙廠還是改造老廠,均無需堿回收設備,僅此一項,建一座年產5萬噸紙規模的造紙廠就可節省投資4000萬元至7000萬元。同國外相比,按人民幣計算,每萬噸成品紙國外一般需要投資0.7億元,而運用此項技術,只需0.24億元。經檢測,用這種方法造紙,紙的白度以及物理性能均達到國際標準。

    為了解決造紙的木材資源,陳聚恒教授還發明了“超短周期造紙原材料林栽培方法”:春天將楊樹條扦插入地,第二年秋天便可長到七八米高,胸徑粗約3到7公分。收割之后不用新栽,次年春天便會自然萌發成林。這種方法使人工栽培楊樹的周期由7年左右縮短到1到2年;每畝年產材由1立方米左右提高到4.7到6.3立方米,創造了世界人工林單位面積產材量最高紀錄,不僅為造紙工業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也為迅速實現我國森林工業木材原料自給開辟了重要途徑。而且,對于植樹造林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利用這項技術,還可生產無污染的人造板、餐具和木本飼料。

    據了解,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造紙廠以草漿造紙為主,所產紙制品檔次低、成本高、效益低;少數大型造紙廠采用木漿造紙,主要原料靠進口,成本高、效益差。前幾年我國造紙廠有9000余家,多屬草漿造紙,污染嚴重,因此被關停3000余家。保留的中型和大型造紙廠多采用化學制漿和高得率制漿法,雖然大量投資搞了堿回收工程,但仍有8%到17%的殘留堿污染著環境。近年來為發展木漿造紙國家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采用豐產林生產原料,但產量低,生產1噸木漿需要營造25畝楊樹豐產林,才能保證造紙廠的正常生產,我國土地資源不足,走此路實現木漿造紙不可;其二是靠進口木材實現木漿造紙,因國力不足亦不可取。而采用陳教授的新技術,在短時間內改草漿造紙為木漿造紙,投資少,見效快,能很快恢復一大批關閉了的中小型造紙廠,使大批下崗職工得以重新就業,也是提高我國木漿紙生產能力的有效途徑。

    據了解,對小型草漿造紙廠改造,主要是將草漿蒸球系統改為熱噴系統,增加小徑材剝皮機、削片機、洗滌機、預處理蒸煮管等設備。改造2萬噸的草漿造紙廠,包括污水處理,改造費為1865萬元;改造5萬噸的草漿造紙廠,包括污水處理,改造費為3282.9萬元。

    超短周期楊樹采用一次扦插成林,可連續經營利用6到8年,每畝每年平均成本為500元,利潤500到800元,其經濟效益高于農業,是調整糧食作物結構的高效益產業。

    陳聚恒教授的兩大系列發明,已獲得6項國家專利。有關專家對他的發明給予了高度評價。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致函陳聚恒,稱他的發明“可喜可賀”,“有重大意義”。
 

相關報道:
 
用戶注冊 | 站點導航 | 關于我們 | 為您服務 | Email我們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景華紙業資訊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